gemwon

registered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aptop Camera Light is on but not Showing an Image [copy link]

1#

­体会人生
  人的一生难以预料的,难免遭遇到很多不幸,树海读书阁,像生老病死,树海读书阁,困苦磨难,金霏读书阁沉默在无言的岁月里,华闻读书阁。在生命的战场上,孔子读书阁心灵生命无奈,爱看读书阁,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树海读书阁,都想夺得荣誉、鲜花和掌声。但是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理想现实太遥远,精彩读书阁,有多少人想要成名,展望美好未来理想,铭华读书阁,被无情地折断了翅膀,金霏读书阁,也许,树海读书阁人生的交替轮回,孔子读书阁,早已把斗志磨碎,命运的沉重给我们带来了凄凉和绝望。但也得忍让着,进行默默的较量。
  
  譬如,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要向前看,跟着太阳走,就会见到光明,毕竟在人生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如金钱,人人想拥有,但不一定达到愿望,还有奢望让人羡慕的是人格,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人向往的,那就得自己努力的去奋斗,才能达到你所定的目标,还有,在爱情方面,有的相爱的人不能牵手,只能苦相思,那就是错过和遗憾。也有些暧昧无法说出,只能珍藏在心里,那就是爱恋,还很多很多……
  
  希望我们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经营好属于自己的一块宝田,尤其在现实生活中要有个宽阔的胸怀,坦然面对生活每件事,要团结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要开心快乐过好每一天。这样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与《Sadangel》的初见
  
   与群众零距离,推进下乡工作常态化
  
   同学会_3
  
   “朋”字三境界
  
   丢掉烦恼心自乐
Share Forward
2#

Darling

     有你在身边,灵感的泉便若高山流水般四处飞溅。
  
  ----题记
  
  Darling
  我又在雨中想你了
  许多的影像重叠在一起
  将思念的主题无限拓展
  沁透整季枫林
  直达你的身边 
  
  Darling
  我又在喊你的名字了
  轻轻的,柔柔的
  不知要重复上多少次
  我只知余生这是我唯一
  想要永远重复的名字
  
  Darling
  我又开始在临摹你了
  同一张面孔
  无数的场景
  将窝心的暖流恣意延续
  润泽我的心扉
  
  Darling
  我已不记得
  这是第几次写到你
  你看
  我又要开始了
  笔下,是你
  心中,是你。。。。。
  (感谢品读)
相关的主题文章:

  
   轻 舞_1
  
   一生情
  
   一个人去流浪
  
   【原创散文】理发
  
   【原创儿歌】星星和月亮
3#

“五一”,孔子读书阁,有多少人还记得劳动的含义
【导读】许多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金霏读书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
  昨天,五一节小长假,带着家人去乡下老家。在与几个亲戚聊起节日的含义时,大家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中,对“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全称记全的已经是极少数了,金霏读书阁。而对五一国际劳动节由来更是知之甚少了。
  
  应该说,五一节,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华闻读书阁,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它源于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那天,树海读书阁,芝加哥的21.6万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孔子读书阁,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爱看读书阁,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我国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当时,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ldquo,树海读书阁;五一”的传单,铭华读书阁。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树海读书阁,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5月1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明确在节日时全国放假一天。
  
  以往,每逢五一节,树海读书阁,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广场等地,精彩读书阁,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去生产队义务劳动,军队组织官兵开展爱民活动,机关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助农活动,工矿企业组织工人服务农业活动,医院和供销等部门送医送物资下乡,各级政府纷纷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如今,五一节的法定假日连上双休日,变成了小长假。随着每年的延续,人们早已经遗忘了“劳动节”的本意了!每逢节日来临,商家为商品促销备满仓储一再让利销售;景区为了吸引顾客,花样翻新地推出各种游览项目;交通、公安等部门为了节日的安全,倾注全力加班加点……,这五一国际劳动节也就变成了集中休闲旅游节、亲戚朋友聚会节、学生放假玩耍节、竞相购销商品节、商场酒店爆满节、道路交通堵塞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利用长假或者小长假去休闲旅游,走亲访友,甚至购物娱乐等,都无可厚非!但是,热爱和崇尚劳动的传统不能丢,劳动光荣的理念不能没!过去,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在我们的学习功课中,都有农业基础知识科目,并且每周都有几节劳动课。那时,我们经常自带工具,打扫教室和公共场所,平整操场,清理厕所,去山上摘桐子、橡树子,在地里种麦子、锄草、施肥、收割、翻晒……以此来完成学校勤工俭学的任务。我们都乐此不疲,把参加劳动当做是一项重要的并且是光荣的事情。其实,让学生们去参加劳动和实践,不仅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荡涤那种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恶习,也培养起他们那种自己动手、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唯一标准的现行教育制度,不仅中小学生的课程中没了农业基础知识和劳动内容,甚至把劳动课也给废除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真可谓是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基础教育阶段没了劳动课和农业课,自然也波及到高等教育阶段对农业知识和劳动课的轻视和弱化,由此,也导致进入社会活动的那些有知识的人们劳动观念的淡薄。机关事业单位的简单劳动请短工帮忙,打扫卫生由物业公司代劳,人们不要说尽义务,就是对那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劳动模范们也是不屑一顾!
  
  许多有识之士都这么认为,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将生产劳动提到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把它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必须改革,社会宣传和舆论部门对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大力弘扬,这样,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一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也至少能够让年轻的一代感受到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伟大节日的含义!
相关的主题文章:

  
   从风水书记想到了什么
  
   穿过街道
  
   世界那么大
  
   洗尽铅华见风骨
  
   “夕梦”社会实践队组织队员参观官山小学
4#

相关的主题文章:

  
   清明情思_3
  
   花鸟一家
  
   品味时尚(十)
  
   朱砂泪,只为千年的等待
  
   水_4
5#

“华侨旗帜”陈嘉庚——福建行五
  2010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好日子,爱看读书阁,我们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学习结束了,因为学院没有安排课外活动,所以,学员们早早的就自行联系好了各处的旅游,我和同伴董经理相约,先到泉州玩两天,避开武夷山旅行线路高峰期。
  没想到,十一的大清早八点多,在厦门汽车站购车票,十几个售票窗口人排成长龙,半个多小时轮到我,金霏读书阁,至泉州的车票最近的也到下午1点30分之后的了,孔子读书阁。我和董商量,树海读书阁,利用这一上午的时间,干脆到集美区游览观光,树海读书阁
  海上花园的厦门,虽说天生丽质,金霏读书阁,但旅游景点都未开发。外地游客将厦门旅游景点戏称为四个一:一块石头(鼓浪屿日光岩)、一座庙(南普陀寺)、一座炮(胡里山炮台)和一座坟(集美陈嘉庚陵墓)。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有关部门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集美区里也不例外,旧貌换新颜。
  集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精彩读书阁,居闽南金三角中心地段,华闻读书阁,是厦门市6个行政区之一。集美区是著名的侨乡和风景旅游区,旅居海外的侨胞有六万多人。这里环境恬静幽雅,风光旖旎,孔子读书阁。陈嘉庚先生故居、鳌园、归来园、龙舟池、学村建筑群等都是独具闽南风韵的人文景观,据说,年旅游人数近百万人次。
  集美也是厦门市的文教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已有90年的历史,享誉海内外,拥有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完备的教育设施。使集美区成为高素质人才集中的地方。
  归来堂就是陈嘉庚先生故居,是一座别具风格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瓦盖顶,树海读书阁
  归来堂南面就是归来园,两者之间是由花岗岩石板铺砌的大埕,两侧是盆栽、灯柱、翠柏,行行对称,整齐雅观,园的北端正中,竖立一道石屏,树海读书阁,是由方、菱、梯、扇、三角等不规则形状石块铺砌的,高3米,宽7米,上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一生功绩的八字总结:“华侨旗帜,铭华读书阁,民族光辉”。陈嘉庚竖式铜像就立在石屏前。
  铜像是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潘鹤教授创作的,高2.3米,基座0.6米。铜像貌肖神似,轻松自若地屹立在归来堂前,左手拿帽,右手执杖,深邃而和蔼的目光望着远方,盼望海外亲人归来。老百诗道:
  实业爱国举世钦,南洋商界第一人。
  种植橡胶东南亚,创办学校集美镇。
  华侨旗帜昭日月,民族光辉照乾坤。
  归来园中塑雕像,领袖挥笔写碑文。
  从归来园出来,我们来到集美鳌园,遇到几个厦门大学的年轻学生,在国庆节期间实习,免费为我们导游。
  集美鳌园位于福建省厦门的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鳌园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进入园内就是一条长50米的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青石浮雕,立体化连环雕像,许多人物千姿百态,形象生动。且能雕出喜、怒、衰、乐的各种表情,漫卷的红旗,薄如纸片,高举的干戈,细如笔箸,真是巧夺天工,人间奇迹。
  集美解放纪念碑,位于园的中央。碑高28米,雄伟高耸,用花岗岩建成,碑身正面是鎏金的毛泽东手书:“集美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先生亲手撰写的碑文,共计284字。
  碑基为13、10、8、3级四个台阶,13级集美解放纪念碑寓他的事业鼎盛年月,10级为遇到困难的年月,8级为八年抗战,3级为三年解放战争。碑座石栏,刻着各种珍禽怪兽和奇花异草。碑座正面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的浮雕。碑前为一座高7米,宽30米的照壁,中间刻“博物观”三字,有12块浮雕,浮雕中间嵌中国、福建省、台湾省三幅地图,反映了陈先生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老百诗道:
  秋到集美谒鳌园,三面环水映青天。
  纪念碑下垂热泪,嘉庚墓上思悄然。
  保卫校舍清蒋匪,血肉身躯抗敌顽。
  沧桑历史谁英雄,缅怀恩泽石雕前。
  陈嘉庚陵墓,墓坐子向午,呈寿龟形,墓盖用十三块六角形的青斗石镶拼而成,光可鉴人。墓为“风”字。
  墓圹形似马蹄,周边用15块青石浮雕介绍先生前半生的重要经历。“海地探物”、“扯取花生”、“削取海蚝”、“掘取地瓜”4幅是少年陈嘉庚勤劳生活的写照。“搭船出洋”、“米商服务”、“回梓完婚”3幅,刻的是陈嘉庚第一次出洋学习经商及回故乡完婚之事。“黄梨罐厂”、“栽黄梨园”、“栽树胶园”、“熟米机厂”4幅表现陈嘉庚在新加坡的奋斗业绩。“福建保安会”一幅刻的是:1909年,陈嘉庚由友人林义顺介绍认识了孙中山。最后的3幅“办集美学校”、“购三轮船”、“办厦门大学”,表现陈嘉庚倾资兴学的情况。墓圹周围的石雕,可以说是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展览,它再现了这位爱国侨领倾资兴学,赤诚报国的人生。
  从鳌园出来,告别导游,我们又来到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工程于2005年3月18日工建设,2008年10月21日开馆。纪念馆位于嘉庚公园北门以东外填海处,总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三层。建筑主体秉承独具特色的闽南建筑风格,与集美鳌园、嘉庚公园和谐统一,交相辉映,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旅游纪念胜地。老百诗赞:
  有钱无为非英雄,实业办校千秋功。
  培育人才强国梦,青史留名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是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做出卓越贡献,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党的三代领导人对陈嘉庚先生都有很高的评价。“嘉庚精神”超越了时代,属于我们海内外炎黄子孙,属于全人类。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有形之门”难进,“无形之门”会更添堵
  
   中国散文(续13)
  
   三月五日的纪念
  
   喝酒
  
   [url=http://192.34.62.188/home.php?mod=space&uid=5][/url]
6#

“寻粤”古村,金霏读书阁,初识蓬洲
又是同样夏天,孔子读书阁,却是不同的三下乡!岭南师范学院“寻粤”炫彩乡村社会实践队这次将分为潮汕小分队和深圳小分队带领我们寻完全不同风格的“粤”村落,爱看读书阁。新旧的风格冲击在一起到底能焕发什么样的魅力呢,铭华读书阁
&nbsp,树海读书阁;
这次由潮汕小分队带我们走进蓬莱村,树海读书阁,领略传统建筑的魅力!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蓬洲村,树海读书阁,坐落于桑浦山东麓,历史悠久,人文昌盛,精彩读书阁,几经兴废,华闻读书阁,城墙已被拆除,唯存三两处残垣,被古榕树根紧紧盘缠,城中留有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筑群、庙宇、宗祠、小桥、雨亭等大量古建筑,树海读书阁,文化价值颇高。是广东省的古村落和文化名镇,金霏读书阁
&nbsp,孔子读书阁;
该村现存宗祠有14座,而潮汕小分队这次去到了三都城隍庙。

城隍是中国民间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是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道教称城隍剪除凶恶,保国护邦,掌管阴间事务,是城市的保护神,因此,凡建都城,必建城隍庙。

三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踏进斯庙,便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天井两边壁上灰塑龙腾虎跃,气势威武。正殿悬挂“正气浩然”乌底金字,金光闪烁。神龛中的城隍老爷、城隍夫人和执笔判官塑像赫赫端庄。正殿右侧神龛中还塑有清初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的塑像。

蓬洲村这里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所在地实际算是市区之内,甚至就在金平工业区之内。因此在大货车扬起的沙尘里和酷暑的烈日下所窥见的古城一隅,实际上带了很多混乱复杂的光影。那是一个在乡镇复兴和穷苦生活之间挣扎的地方,是一个夹在工业化推进和宗族传统之间撕扯的故土。

潮汕小分队此次深入追溯于清朝的蓬洲村,多次尝试采访人们来更加了解此处,但是得到的大多数回答都是不了解不清楚。更让潮汕小分队们产生了更多想要了解潮汕历史古村的想法和想要让这样的传统建筑和历史重新焕发光彩和被大众熟知。

7月,“寻粤”炫彩乡村社会实践队走入蓬洲,今人访古事,看前人风范如何影响后生。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心求
  
   3月4日之遐想
  
    想你是种幸福
  
   七律·中元节寄思(新韵)
  
   11年的念想
7#

“我们”是谁?
  “我”和“我们”意思不难理解,&ldquo,金霏读书阁;我们”用途颇多。在此,说说双方一对一辩论时出现的“我们”。
  前几天在一知名大论坛看到一篇驳斥他人观点的文章,读着读着感觉作者人数增加了,由单数变为了复数,由个体变为了集体,该作者阐述自己观点时,华闻读书阁,由“我”稀里糊涂地变成了&ldquo,树海读书阁;我们”,文中不时以“我们”的字眼儿出现,令愚好生糊涂颇为不解。
  该文是否以单位或集体名义发表?作者究竟是以个人还是单位、组织或某团体授权发表高见?从头至尾仔细拜读了两遍,署名的作者还是独独一人,文头文尾也未见某某群体或单位授权,抑或与某某人合著的字样,树海读书阁,如果愚理解没错,这篇高论应当是篇表述个人观点的文字,与他人或集体无涉。
  这就怪了,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树海读书阁,仅代表个人思想见解,文责自负,与他人丁点儿关系没有,树海读书阁,但文中一个劲儿地扯“我们我们&rdquo,孔子读书阁;的干嘛?什么意思?那个“们”从何而来?是何人?他们都知道被你不打招呼随随便便拉进来了吗,孔子读书阁?其中一些句子挺逗的,金霏读书阁,“我们认为”、“我们从来”、“我们看到”……谁是那个“们”啊,到底“我们”究竟是谁们啊?莫非是引用他人的语句或观点了?文中也并无引文或借用语句,那么“我们认为”……中的“们&rdquo,精彩读书阁;系何人呢,铭华读书阁?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晕乎乎的。
  过后想想也不为怪,有人辩论时总是喜欢把我变成我们,给人以领导发言或领导授权发言一般,给人以组织或集体对个人之感,爱看读书阁。愚前几年在一家文学网站做杂文编辑就碰见一个这样的。两个会员为中国该不该买美国国债而争,辩论时甲不停地用我们我们的,颇有居高临下人多势众气势夺人之势,仿佛他代表了一个派别出阵迎敌一般,抑或是某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乙说你是谁啊?你说的“我们”是谁啊?他们同意你的观点了吗?甲颇自信地说没人授权就不能代表了吗?“你真行!谁人你都能代表,直接下文件发命令不就完了!”乙说完闪身走人。后来知晓,甲是一家外企高管,收入不菲。乙说,才是个外企高管,我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大官呢?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在网上发言和下岗职工农民工别无二样,只能代表你自己!
  其实,文章中出现“我们”的时候并不稀奇鲜见。媒体上经常可见的社论、社评、特约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等中,“我们”并非鲜见。那是代表一级组织、一个部门、编辑部或媒体自己说的话,用复数“我们”在情在理无可挑剔。而网民个人发表文章,如无组织或他人授权只能代表作者本人,仅仅是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或组织部门无关。
  “我”和“我们”一字之差,含义显然不同。我,是单独的一个个体,多个“们”就成了一群人、一个集体、一个派别或一级组织,两者在质上和量上截然不同。我说的,系个人观点;我们说的,内涵可以想象或理解为多个答案,其作用大小轻重不言而喻。
  随随便便滥用“我们”的实质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而代表他人的问题。能代表,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在特色园子里,代表和GDP一样具有幽默性。想让代表不一定能如愿,不想被代表又时常稀里糊涂地被代表。能随口说代表谁谁的除了官员还有何人?人家领导挂在嘴边“我代表”,尽管事先没有征求屁民的意见,或未经同意,但人家有那个职务,把你代表了就代表了,屁民能奈何?而同属屁民之列的屁民,不打招呼随随便便代表他人就有点自大了吧?莫非作者是某领导?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品读了两三遍还是看不出丝毫作者是领导的内容和意思,虽有领导口吻和意味,抑或有几分领导的架势和气势,但终究没看见作者就是领导的实据。这就有点幽默和费解了。绝大多数国人现在对一无所知情况下被代表,颇反感颇厌恶,没经过同意就被代表了在某种意义上形同被强奸一般。这方面网文已有颇多高见,此不赘言了。
  这个简单直白的小道理该文作者未必不清楚不明白,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作者未言不便猜测,但读该文委实有集体对个人、众人打一个的感觉。实际上,能否驳倒对方观点根本不在于人数多寡,在逻辑、论据等方面站不住脚不要说几个“我们”,就是百个千个“我们”又有何用?文章在于以理服众,辩论在观点能否驳倒对方见分晓,在于以理服众,在于说理的本事和说出的是否是“理”,而不在其他。讲不出道理,满篇皆尽“我们”也于事无补。真要是说理不赢人,倒不如我就是我,何必拉那些一无所知的“们”来凑热闹和垫背。说的客观中正合情合理,一个人也能傲然挺立鹤立鸡群,无须乎虚张声势自封代表来“我们、我们”的。
  如果说,作者无意,也不必为此较真儿计较,可一笑了之。如若作者有意为之,用心何在呢?
  客观说,在网上发文尤其是双方辩论时,就是名家大腕儿专家权威的高论也仅仅是代表他自己,即便他的观点独树一帜,抑或被众人认可,也还是“一己之见”,未经他人允许也不能代表谁,与一般网友的发言一般无二。没有因为是名家就不是个人之见而成为“我们”一说。那位作者的“我们认为”、“我们从来”、“我们一直”……缘何而来呢?出现一半次可视作无意或疏忽,反复使用就是习惯自然,是感觉“们”的作用和力度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我”吧?之所以这样频繁使用,不得不叫人揣测其用心。一是,似乎用复数“我们”能增加文章的气势或力度,此文并非一己之见而是众人之说,合乎那句“大家说的不会错”一样。一字之差偷换了概念,变个人为集体,达到以众人的口吻和面目堂而皇之地对付一个单独的个体的目的,无管论点能否以理服众,先来一个人多势众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说,有点暗含人多势众的感觉。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我们”,听着颇耳熟,与官腔官调极相似,大有“官方”发言人之感,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正确,实则有狐假虎威忽悠读者之嫌。三是,自知说理的本事乏术,以此壮胆儿助威或虚张声势,最终效果如何不说,气势先压倒对方。四是,含有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的气味和成分,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英明所向披靡,说话就理所当然地我们我们表态起来,俨然似一个某某发言人一般,随随便便把不知情的男女老少们都拉了进来,以示代表着众人或组织。
  这种自封的“代表”颇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说话就理所当然地我们我们表态起来,其实,内心极不自信且懦弱胆怯。但委实令人反感,不禁要问,你说的“们”在哪里?那些被你拉近“们”里的人知情吗,同意吗?
  你是谁?应该清楚明白,乃无职无权的平头小百姓屁民一个,张口闭口我们我们的,你以为你是谁啊?你能代表谁?谁愿意让你在没有征求意见并同意你的观点的情况下代表?
  官员习惯于说“我们”,那是他们认为和觉得有权代表,无论你知情或愿意与否。而作者呢?也或许是谦虚,从该文看不出是某某领导,颇像一个普通屁民。如若是普通屁民,奉劝一句,反驳他人观点时须悠着点儿严谨点儿,无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不要张嘴闭嘴“我们我们”的,不愿让你拉近“我们”的可能不在小数,被你“我们”了的心里不舒服或者挺反感的亦然。
  说别的事儿“我们我们”也倒没啥,一对一辩论时说的多了令人费解甚或小觑,还容易授人以把柄。说到家你还是你,你不能随便代表任何人。用“我”合适,加上“们”就有自以为大的代表之嫌。
  
  2013.05.21.16:45.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万物,心在上
  
   两位外国人的生活启示
  
   北京西路的秋
  
   七月断想
  
   像一滴水那样活着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