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盛夏,
朋友几次三番发来微信,说公园里的
荷花开的正烈,相邀同去共赏,但因为种种原因,我终没能去成,
孔子读书阁。尽管整日里疲于奔命,
爱看读书阁,但自己感觉还是追不上
时间的步伐。夏荷的盛开还恍如昨天的事情,不曾想已到
深秋,再去公园,微雨中,池塘里只剩残梗败叶,内心不免有些
遗憾之感。
其实,每种芳艳都有属于自己的
季节,各种
季节也都有各自的色彩,毕竟荷的艳丽和灿烂是属于夏季的,虽然我们不情愿的错过了它们的色彩,但却得到了深藏地下的那份厚重与殷实,所以也无需为其空叹和悲凉。“残荷听雨”是
时光交错的一种印记,
精彩读书阁,是光影
流年无法抹掉的影子,既然这种残败来得匆忙,就让它去得
自然些吧!更何况菊已跟随秋的韵律风情万种的向我们走来。
每逢秋高气爽,
树海读书阁,观菊几乎成为人们美化
生活、陶冶性情的核心内容。
菊,形质兼美。其花,
金霏读书阁,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有的大如碗口,有的小如珠扣,
华闻读书阁;有的花瓣饱满,有的瓣如丝,瓣瓣都润如凝脂,
铭华读书阁。其色,艳丽多彩,缤彩纷呈,
树海读书阁,有的含蓄内敛,
孔子读书阁,有的热情奔放,灿烂的黄,纯粹的白,深沉的绿……各色都大气、厚重。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大而纯白的美容菊,艳丽的
桃花菊,
树海读书阁,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腊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hellip,
金霏读书阁;…,百花齐放,争相斗艳,无不令人欣喜,让人陶醉。
尽管
菊花没有荷那般高洁,但君子之风却毫不逊色。微凉和透彻的时空中,
树海读书阁,它深沉、淡然,却又不失清新和热烈;它多彩、多姿,却朴实、熨帖犹存;其味,不浓、不烈,异常清新、淡雅。“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万花凋零之际,秋菊凌寒不凋,因此人们
喜欢把其作为一种意志品质的象征,并被誉为“花中君子”。还有不少诗词将
菊花人格化,将其视为安于贫穷、不慕荣华、有骨气的人的象征。唐末著名的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他的《题
菊花》诗中豪迈地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歌颂
菊花的耐寒与独立。他还把
菊花比作身披黄色盔甲的战士:“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清康熙帝曾题“秋到黄花晚节香”,表达对
老师陈廷敬年老时恪守晚节的赞扬和敬重。
菊,吾爱之,人恒爱之!从文人墨客的丝丝墨香里可见人们对菊的浓浓爱意。
历代雅士墨客不但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更有与之相关的典故逸事,且流传久远。战国时期爱国
诗人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一直被人们广为吟唱。而基于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以往的
生活经验,东坡居士和时任宰相王安石还有一段关于《咏菊》的佳话,可谓明志之篇。苏轼不经意的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
诗人仔细吟”使王荆公大为不快。为杀一杀苏轼的锐气,王安石经过一番精心安排,将苏轼迁往黄州做了团练副使。黄州
现实版的“吹落黄花满地金”让东坡居士茅塞顿开,明白了做人应当谦虚谨慎的道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晋代陶渊明的名句,人们耳熟能详。除此之外,他还写了许多
菊花诗,赞美“秋菊有佳色”,描绘了一种令人神往的
自然境界,其爱菊之意可见一斑。
人们爱菊,不仅因为它高洁、韵逸,可供人观赏,而且还可食用和药用。据记载,三国时期人们就知道
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晋代就知道其有药用
价值,汉代起就有饮
菊花酒的习俗了。
菊,不愧为四君子之一,与其相处,萧瑟之感顷刻顿消,欢愉之情须臾而生。
秋末,正是居家增添花草的时候。此时,在我家,登堂造势的总少不了两盆含苞待放的
菊花。静坐室内,品茶赏菊,犹如有君子相伴,很容易让思维在
空间和
时间上得到放松和延伸。如今,
生活中
四季有花已不再是什么难题,所以将
菊花作为室内花草的座上宾,并不是出自“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缘由,而是因为它本身的特质使然。
诚然,世上尤物有千万种,但做人不可一切占尽,适当取舍最为明智。就如对花的选择,在对的
季节,只挑选自己
喜欢的,择其一二,在古人的缕缕墨香里,观其形,赏其色,嗅其香,品其性,且不忘精心呵护侍弄,足矣!
当下,
菊花开得正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为了减少
生命中不经意的错过,唯有
珍惜当下的光阴,对菊细细的赏析与
品味,才不会空待明日黄花!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一
季节的厚待和馈赠!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
[url=http://www.diandatiku.cn/home.php?mod=space&uid=16923&do=blog&quickforward=1&id=61047]一蓑风雨任平生 为真爱执著 【组诗】雨 一鱼两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