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坛绝唱《水龙吟》
词坛绝唱《水龙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道: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不可强也如是。
章栥字质夫,北宋浦城(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哲宗朝历任集贤殿修撰,知渭州。徽宗立,拜同知枢密院事。卒谥庄简。章栥文武全才,他不尽胆识谋略过人,写词亦是文采斐然。他的《水龙吟》词,为吟柳花绝唱,最为东坡所称赏。
水龙吟*杨花
北宋/章栥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此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曾书赠贬谪黄州之东坡。东坡有和韵之作,被称为咏柳花之双璧。上片之"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形容柳花因风飘荡之形态,可谓曲尽其妙。下片则通过少妇之眼写柳花之种种姿态,笔势活泼,情神尽出。最后归结到章台走马的游冶生活。"有盈盈泪"者,少妇之闺怨也。由无心柳絮而升格为人间之爱恨,可谓思深意远,
树海读书阁。取重当代,非偶然也。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在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
金霏读书阁。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精彩读书阁。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
精彩读书阁,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宁静读书阁。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rdquo,
金门读书阁;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
华闻读书阁,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
树海读书阁,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
华闻读书阁。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
树海读书阁,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尽矣”(《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称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个典故,
修身读书阁,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ldquo,
孔子读书阁;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ldquo,
爱看读书阁;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
树海读书阁,复扫长门扉,
孔子读书阁。&rdquo,
爱看读书阁;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章栥此词,言辞精美绝伦,杨花之态写得轻灵生动,极为传神,不亏为吟杨花名作。但总体上看,上阕和下阕虽隐含连接,但却主旨不一,读来稍觉不自然,是个小小的硬伤。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北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次韵,指和人诗词时依照原韵。起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也无人惜从教坠。”起句不凡,章词首句相形之下稍显平淡。似花还似非花,独自飘零却无人怜取,杨花的落寞孤单跃然纸上。“无人惜”世人不惜诗人自惜之,颇有自慨身世飘零,
树海读书阁,命途多舛之意。苏轼当时正被贬谪黄州,想来也是有感而发。“惜”字是全词词眼。“似花非花”源自白居易《花非花》,诗云:“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金门读书阁。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杨花蒙蒙飘落,正和词中迷离之境隐然相合。“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里反用“全无才思”之意,
孔子读书阁,写杨花虽然抛家傍路,然而飘落之之际却仍随风依依萦回,思量起来却是杨花不舍离去,正是&rdquo,
树海读书阁;道是无情却有情”之意。“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诗人已被这小小的杨花所深深吸引,细看之,却见迷蒙中一片片倏忽飘动的杨花,恍若美人春困,在思念中柔肠千转,双眸霎合,欲睡还醒。“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语意承上句。美人如杨花,随风飘荡,一梦万里,只为追寻心上人的踪迹。然而可恼不解人意的黄莺儿,将人从这梦幻中猛然惊醒,
精彩读书阁。此句源于唐代金昌绪《春怨》之意,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rdquo,
金霏读书阁;
由上阕末尾“起&rdquo,
树海读书阁;字一转,下阕意境由迷离转而变得清冽,愁思由惘然转而变得深刻,由风中之思变换为雨后之愁。“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诗人仿佛猝然间惊醒,惊觉繁花已落尽。不恨花飞,但恨此花已零落成泥,再也不能重上枝头。“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雨后芳踪何在?漫天杨花只化作眼前满池零碎浮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诗人眼中,春色一如杨花,三分中二分落入尘土无迹可循,一分却随流水黯然逝去。此句不言“惜”而痛惜之情跃然纸上,才思巧妙,不落窠臼。末句极佳,与首句相映生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那哪里是杨花,分明是离人之泪。点点滴滴,零零碎碎,那种蓦然而来感伤似这满池杨花,落满了心间。末句将下阕轻轻一收,干净利落而余味无穷。“不是杨花”与首句“似花非花”遥相呼应,“离人泪”也隐含上阕中的离思别苦,情思婉转,收放自如。
总的看来结构上苏词浑然一体,转承、呼应都较章词为佳,而章词词意则稍稍显得不够连贯顺畅。章词本是原作,却有点像步韵他词而致使全篇不够紧凑浑融。正如老王所说,这是二人才力上的差别所致。
水龙吟杨花用章质夫苏子瞻唱和韵
近代/王国维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
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坠。算人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
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王词比起前两首,稍显平平。“重门深闭&rdquo,
树海读书阁;与章词“日长门闭”意思相类;“宁为尘土,勿随流水”“都贮得,离人泪&rdquo,
树海读书阁;有借用苏词&ldquo,
树海读书阁;春色三分,二分尘土,
铭华读书阁,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之意,
广济读书阁,而意境逊之。全词未有如章词那般精巧生动的语言,亦稍逊于苏词浑融悠长的意味。老王写词的才华比较不如在史学方面了,正像他自己所说“余之所长殊不在是”。
水龙吟*次韵苏轼
文/幽兰飘香
莺歌燕舞花红。长空里、絮如英坠。漫天飞雪,青云欲借,莫言才思。
来去从容,轻盈潇洒,似开还闭。慕千山万水,红霞落日,逍遥客,风惊起。
不羡李桃妩媚,染河畔,长堤浅缀。天涯海角,风姿依旧,一帘梦碎。
彩蝶为媒,金蜂为侣,柔情如水。蓦回眸、猝觉繁花落尽,两行清泪。
水龙吟.和牛郎步韵苏轼杨花词
文/深山樵夫
絮飞似雪如花,看悠悠恍然轻坠。铺桥垫路,梦归何处,天涯有思。
媚妩妖娆,多情潇洒,绒开绒闭。逸飘千百里,盈盈落地,水云乱、凭风起。
不慕漫山梨蕊,慕长堤、绿红相缀。夜来雨急,音容安在,满湖波碎。
春色依然,春光犹照,春风柔水。独依栏、静赏枝繁叶茂,为君含泪。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人间词话》等。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http://221.220.129.121
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760]雪夜情思[/url]
怀念二毛 [url=http://119.28.86.145
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11]过 年[/url]
午后_10 书香女人 深邃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