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won

registered

 

Back to the list 12345678» / 5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aptop Power Adapter Market 2020 [copy link]

46#

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随之而来是各种疾病的诱发,强迫症就是生活中因压力过大而诱发的疾病之一,其实每位朋友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强迫症的表现,属于轻微强迫症,精彩读书阁,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哪些方法可以缓解轻微强迫症,树海读书阁?


1.纸条提醒

在办公桌醒目位置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已经做得很棒了!很好了!&rdquo,铭华读书阁;提醒自己不要时时、处处、事事过于追求完美,修身读书阁

2.心理暗示

比如怀疑门没锁好,在第一次锁好门后,站在门前,金霏读书阁,心里反复告诫自己: “我已经锁好门了,现在转身离开,孔子读书阁,没事!”如此这样反复念叨几遍,并坚持这样做下去,树海读书阁,不用多久就会改正过去的毛病。

3.自我统计

做一个统计表格,树海读书阁,查看自己一天下来,在哪些方面会重复强迫行为,记录重复的次数,并给自己设立目标,要求自己逐渐减少强迫次数。

以上内容介绍了缓解强迫症的日常方式方法,生活中压力大,华闻读书阁,每个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最好,因而会有一些强迫症的症状表现,但是又算不上强迫症,处于轻微强迫,但是我们要在日常中缓解自己的症状,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到广大的患者。

&nbsp,树海读书阁;
47#

html模版电影随笔 (四篇)
[导读]:武侠电影的纯真年代已然远去,现在用高科技手段、大投资、大制作的方式拍摄的武侠影片,刀光剑影、繁华散尽后给人们留下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苍凉与喧哗,没有一丝芳香浓郁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没有一缕引人深思的深遂的气息。
  一个人的花样年华
  喜欢王家卫的电影,喜欢平淡的故事里被揉碎的芳香、迷茫和伤及心骨的忧伤。他的电影,适宜一个人看,适宜一个人看完后落寞地走过街头,独自细细回味流淌在心间的浪漫、凄美的光影。
  他的电影喜用幽暗的光,暗淡的影,渗透肌肤的音乐,配以独具美感的道具组成一条缓缓流动的电影的河流,波光淋漓,两岸落花无尽。影片《花样年华》,故事简单,情节琐碎。女主人公的旗袍、目光,男主人公的香烟、眼神,在幽幽暗暗的城市角落,把一个香气宜人软弱无骨的爱情讲述得无奈伤感
  记得我独自一人看这部电影时,天空中飘着霏霏细雨,一股股清新的花草的气息拂过静静的夜晚。影院的灯熄灭的瞬间,孔子读书阁一张张静默的脸浮在黑暗里,呼吸急促,有点点滴滴的热汗轻轻流动。女主人公或艳丽或灰暗的旗袍,将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炫目的旗袍使女主人公时而忧郁,时而雍容华贵,时而悲伤,时而大度。每一件旗袍都如一朵盛开的花,暗示女主人公每一刻的心情。她的美丽成熟,她的爱情似一现的昙花,在静谧的夜色里留下一点点轻而远的气味,似雨的味道优雅、迷离,散发着阴冷的香。那些苍茫的时光青春,那些无涯无际的孤独,那些爱与苦痛的挣扎,在一句句缓慢忧伤的台词里慢慢渗出痛彻心扉的迷恋,一步步向着银幕下抽泣的人们款款走来。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那些消失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站在空旷无人的街头,飞扬的细雨,窗口漫溢的灯光里,我一遍遍回味那些美丽、憔悴的台词,一个个琐碎的生活细节。怨、痛、伤这些令感情破碎的词语离幸福越来越近,渐渐飘荡起一缕静美的芳香。此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不是我的,我已被电影里的酸甜苦辣淹没了。我在替电影里的人物向这个沉寂的夜述说他们的故事:爱,动人,伤人,很浓,很深;相识,相知,相爱,然后深深地忘记
  《花样年华》叙说的故事,阐述的腔调,树海读书阁,油腻凡俗的情节,让我知道了这部电影是属于一个人的,属于你或属于我。千万种色彩勾勒图案的旗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演绎了一段孤独的人生,告诉人们在寂寥的都市里一个人遍体鳞伤的生活方式。
  都市里的冷幽默
  看冯小刚的电影,图的是热闹和喜气。
  不动声色的调侃中将都市人生渲染得无奈、迷离、深邃,偶然流淌出几句幽默诙谐的俏皮话,让沉重的生活有了一份粉色的暖意。冯小刚的电影没有特别庄重的主题,大多轻松、愉快,金霏读书阁,尤其是近几年年终岁尾推出的贺岁片,于忙碌之余缓解一下绷紧一年的神经,图个热闹,沾点喜气。
  都市男女的情感故事,在冯小刚冷冷的叙述里显得活泼、空灵。有现实的逼迫,也有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有时又显得过于玩世不恭。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心心相印,又似貌合神离。总是在试探对方心的温凉程度,两颗心相融了却有许多不甘,分离了又有那么多绝望的不舍。或许正是这种尖锐的矛盾,让都市男女的爱情甜蜜、曲折得如泣如诉,树海读书阁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你是找感情的,我是找婚姻的,我们俩就走岔道了。”
  这些《非诚勿扰2》中的台词,有婚姻感悟,有人生苦短的感叹,也有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借冷冷的俏皮话说出人们潜意识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树海读书阁。电影开场是香山与芒果的离婚仪式,结尾是香山的人生告别会。其实,细想一下孔子读书阁,冯小刚机智与洒脱地阐述着婚姻与生死的洞彻。离不开、割不断,怎么剪都是一堆找不到头绪的乱麻绳,纠结着生活的快乐、感伤与创痛。
  冯小刚的电影每一个细节渗透出的冷幽默,被葛优游刃有余地演绎出了完美的意蕴。葛优装傻充愣的表情与情感是无人比拟的。冯小刚和编剧王朔一唱一和的合作在电影《一声叹息》中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冯小刚以柔柔的亲和力,用细腻的感情述说拉拢女观众;王朔则以半生不熟的哲学腔调吸引男观众。但在《非诚勿扰2》的“试婚”与香山的“死亡哲学”之间少了一种相合相谐胶合剂,孔子读书阁,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缝,树海读书阁,让观众有一种物是人非、光华已逝的感慨。
  武侠电影纯真年代已然远去
  《新少林寺》的播映,让喜欢怀旧的人想起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这部诞生于中国社会刚刚改革开放、影像生活单调的时代的影片,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一代人心中不老的童话,它将武侠电影的纯真、清澈与生动、活泼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是徐克的新派武侠电影《狄仁杰》、吴宇森的玄学武侠电影《剑雨》无法超越的。当年《少林寺》的票房1.4亿元人民币,票价二、三毛钱,也就是说有4.4亿人观看了这部制作朴素、拍摄简洁的影片。<孔子读书阁br />  《少林寺》改编自历史传说,情节老套、无奇,动作设计像武术教学片,制作方式原始粗糙。但打斗真实,拳拳到肉,能体现出中华武术的力、巧、灵,没有时下的武侠电影的腾云驾雾、空中打斗、一叶渡江的虚渺,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与想象;剧中的演员没有舞台表演经验,金霏读书阁,都是从赛场或体院直接涉足影坛,稚气未脱,但眉宇间透着英气和未经雕琢的质朴。色空的扮演者孙剑魁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好看,因为每个演员都是一张白纸。演员们纯正的非职业的表演方式被人们久久怀恋。如今,剧中的演员仍有少数几位偶然出现在武侠电影里,面对电闪雷鸣,时而竹枝上、时而屋檐上打斗的场面,铭华读书阁,眼神迷离,畏缩,给人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让人倍感时光的暗淡、岁月的苍茫。
  《少林寺》的编导、摄影均来自香港。香港的武打明星最辉煌的时期是1980年末至1990年初的10年,30年来没有多大进步,爱看读书阁,已近廉颇老矣的境地。《新少林寺》取材于民国初期火烧少林的故事,有马车追逐、定亲宴、火烧少林寺等宏大的打斗场面,故事情节乏味,没有灵气,人物苍白,缺少情感。导演陈木胜说:“少林寺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种禅武精神,就是你怎么去修炼自己,孔子读书阁,怎么去把个人的潜能提高,这是以前关于少林寺题材所没有拍过的。我希望讲出少林大义的精髓。”《新少林寺》阐述了少林寺的禅武精神和救赎思想是影片唯一的可取之处,其枪战、爆炸、追逐等老掉牙的场面,等灿烂的光影熄灭后,只留下一架赤裸裸的造币机器,和形式大于意义的苍白的灰烬。
  武侠电影的纯真年代已然远去,现在用高科技手段、大投资、大制作的方式拍摄的武侠影片,刀光剑影、繁华散尽后给人们留下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苍凉与喧哗,没有一丝芳香浓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没有一缕引人深思的深遂的气息。
  
相关的主题文章:

  
   北国之秋
  
   花满楼,轻若梦
  
   花开缱绻,无语清欢
48#

html模版第三季节的小童话
【导读】:小小的灯停在孩子的手心,树海读书阁,孩子笑了,惊讶的发现自己也亮了,柔和的光正从他自己的身体里散发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萤火闪动,渐渐到处都是人的光辉。地球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发光体。
  第一季,我们出生。第二季,我们成长。第三季,我们进化。第四季,我们牺牲。
  第三季节的大门为孩子敞开,那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惩罚。
  (一)
  把眼泪种进土里,会开出悲哀的花。
  花匠有一座花房,长满绚烂的花朵。他喜欢花,树海读书阁,收集各式各样的种子。
  花匠把女孩子的眼泪小心的藏在花盆里,不让女孩找到它。孔子读书阁于是,来年的风吹过的时候,长出了冰蓝色的花朵,纯洁又悲伤,金霏读书阁。那是女孩的心事。
  所以,树海读书阁,我宁愿相信,那些女孩子之所以哭泣,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看看这独属于自己的悲伤。
  (二)
  每个人其实都在发光。只是因为太阳在头顶,看不到自己的光芒。
  这世界渐渐充满了人,但心却越来越孤单,铭华读书阁。孩子到处寻找,以为可以找到永远快乐。大人却背转身,连叹息都不屑留给他们。
  只剩下最后一份小小的快乐,装在小小的玻璃瓶里,孔子读书阁。然后那些人都变成了丑陋的大鸟,试图用长长的喙抢夺它。最后,玻璃瓶碎了,快乐也碎了。
  于是没有了快乐,也没有了光。虽然太阳依旧在那里,但很多个人眼里的寒冷堆积起来,太阳也结冰了。
  当黑暗降临,大地就什么也没有了。然而,一点小小的灯却飘飘荡荡的飞起来了,那是一只萤火虫。趋光性让人们的眼睛跟着那点点的明亮。
  小小的灯停在孩子的手心,孔子读书阁,孩子笑了,惊讶的发现自己也亮了,柔和的光正从他自己的身体里散发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萤火闪动,渐渐到处都是人的光辉。地球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发光体。
  这世界现在灯火通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光。也就有了自己的快乐。
  (三)
  有时候,心灵只是一种象征。
  木偶在人类的世界里活得很自卑。为什么人人都有一颗心,精彩读书阁,他却什么都没有呢?
  他来到木工那里,恳求他为自己制作一颗心。木工敷衍似的拿了一块跳动着的钟表给他。木偶欢欢喜喜的走了。
  于是木偶如同人一样开始生活。他唱歌,歌声像鸟一样飞得很高很高。他笑,笑声像溪流一样清亮。他走过的地方,都长出了洁白盛大的花朵,爱看读书阁。木偶感谢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他认为这一切的奇迹都是人心赋予的。
  木偶有了心,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用笨拙的动作为女孩跳舞,在女孩的花园里中满玫瑰。当满园玫瑰盛放出一片嫣红,女孩终于穿上了他亲手做出的婚纱。
  然而木偶不知道,女孩早就看出了他手臂上的木纹,也听到了那滴答滴答的心跳声。她猜出了一切,但最大的奇迹是,她根本不在乎。
  最终,木偶赢得了一颗真正的人心,一颗属于他妻子温暖的人心。
  (四)
  这不是童话
  我所要传达的,希望你们能够收到。
  眼泪,快乐,还有爱。真正的童话是种在心底的,当你觉得心口有一些酸疼,华闻读书阁,那是它在生根孔子读书阁发芽,当心口膨胀出暖意,它就开花了。
  让孩子的心进入成人的世界,是最残酷的惩罚。在第三季节里,他们不是迅速成长,便是迅速死亡</孔子读书阁u>。
  给处于第三季节的我们,一些些希望。
责任编辑男人树】
相关的主题文章:

  
   把痛苦踩在脚下
  
   怀念父亲_2
  
   等待的幸福
49#

html模版故人不相忘.惜君如往常
    当步入时光深处,常常会伫立在窗前,一次次莫名地发呆,想到生死与共的战友,想到十年寒窗的同学,想到相濡以沫的同事。有的已多年不见,彼此没有音信;有的浪迹天涯,难得谋面;有的忙于打拼,无暇往来;有的当了官,不轻易打扰……还有的已先“走”了一步。   那些曾朝夕相处的老友,精彩读书阁,有的固然不常联系,但他们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常常念起,不曾忘记。因为,相伴的每一段路程,都是人生的一段风景,尽管时光不居,岁月如流,甚至有些遥远,那些故人旧事却依旧会历久弥新。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一副领章,一枚帽徽。一次采访,一篇文字,一次红了脸的争论,一次开怀畅饮,都是人生之旅的花朵,失去的是曾经的艳丽,留下的却是经年不可风化的足迹。   五一前整理书柜,竟然让我惊喜不已。忽然看到了一些早年的通讯录。八十年代的战友通讯录,是一本方格稿纸订制的,铭华读书阁,名称是:空军86658部队司令部部分战友联系方式,有地址,大部分没有电话联系方式。纸张有些泛黄,金霏读书阁,每读到一位战友的名字,眼前立刻会出现他的模样,甚至会听到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然后,心生祈愿:一别四十载,各位战友可安好!   另一种通讯录,是同事通讯录。政府序列与区委序列合二为一,有十公分大小的墨绿色版本,有所在部门的电话,也有少量的家庭电话。后来,由于换届或者机关人员流动大,重印通讯录,版本稍稍扩大,也有了手机联系方式。当岁月插上科技的翅膀,手机通讯录日渐普及,容量也大,一些同事的联系方式输入手机,华闻读书阁,联系更为方便。一些不常联系的同事,在纸质通讯录依旧不失不忘。   还有一种是《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的师长与部分采编人员,以及市外报刊常联系的编辑记者。这样的通讯录,整整伴我十几年。现在翻阅,会想到许多有关稿件采访或编辑中的故事。有时,偶尔在街上遇见退下来的兄长,依旧如初的亲近与温暖。孔子读书阁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眼下这个时代,一些人被物质所役,步履匆匆,争分夺秒,回味过往,孔子读书阁,觉得是一种不合时宜,念旧、怀旧仿佛成了拾荒者所为。其实,一边前行,一边遗忘,甚至忘记了来时的路,初始的念,这是对往昔的一种践踏,对未来的一种迷茫。忘记岁月的给予,忘记兄弟般的情谊,尽管勇往直前,轰轰烈烈地活着,而我们身后却是一片空白,遗失了许多智慧与温良。木心在《从前慢》中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人生之旅,固然阅人万千,可一路走来,能把过往以及故友常常念起,简直就是日子里一道光亮,一抹绚丽。   有人说,遇见的人越来越多,却越来越孤独。当下,人情有些薄凉,孤独的无心可交,无心相融。更多的人曾把故友作为过客,忘记了风雨共担,手足亲情。专注于金钱,权势,名利。其实,我们无意丢掉的看似一些往事,实际上失去的是人生最具光亮的一部分。   一个不念旧的人,一定是心灵那一块柔软的空间不够宽敞,少了悲悯的情怀。在过去,物件坏了都想着怎么去修,再看看现在,物件坏了,人们都想着赶紧换掉。物件如此,人情大概亦染上了一种薄凉。人生兜兜转转,难免会有离散。但对于一段情谊而言,最可怕的,并不是时间和距离,而是对真情实意的漠视。千里之遥,只要常常念起,情谊总在心底。纵使近在咫尺,若无心珍惜,到头来也只会剩下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叹。真正的友情,都是历经了时间的淬炼,真诚的滋养才会收获温暖与感动。   我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空间,遵循着前行的足迹,来去匆匆。可是,这些并不妨碍拥有一种记挂,一种念想,恰恰会成为人生之旅的一种企及与力量,孔子读书阁。当我们借着夕阳的落下,曙光染红了天际时,去阅读老旧的时光,重温那一段又一段的亲情、友情,让旅途多了一抹温暖。成年人的世界固然有太多的身不由已,可也该拥有“故人不相忘,惜君如往常”的情怀。时间总会洗去铅华,树海读书阁,但留下的一定是本色,树海读书阁。在物欲的波涛汹涌澎湃之际,你我彼此记得,是多么的值得珍惜,值得庆幸啊!孔子读书阁x;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4px; text-indent: 30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想到了刘若英的一段歌词:“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消失在人海。”爱情也好,友情也罢,人们都希望长长久久,一只绵延到生命的最深处。静观当下,友情,甚至亲情的花朵,越来越不够长久,树海读书阁,甚至朝开夕谢,留下些许遗憾。过往里一些故人和情分的遗落,并非时光的摧残,而多半是夭折在自己的心田。所以,不要再一边感叹聚散无常,一边又不懂珍惜,随意放弃。真正的情谊,与天时地利人和无关,能走得坚定而长久的感情无非是坚守了这九个字:常联系,多珍惜,懂感恩。孔子读书阁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真正的友情,不必时时相见,却能心心相连。真正的薄情,不是淡忘,而是视而不见,树海读书阁。   与人之交,贵在一份踏实,一份真诚,一份信赖。时间与空间都可以改变,唯有纯真的心灵可以穿越时空,让友情,亲情长青。愿时光放缓,故人常念。愿别来无恙,温暖如常。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http://120.25.84.398/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786]向阳花 远开在天涯[/url]
  
   邂逅若天意 相悦两分离(中)
  
   五一赏夏
  
   是谁苍白了谁的等待
  
   同游云居寺之二小溪前
50#

html模版学习李勇的事迹有感
  我尊敬热爱生活的人
  
  --学习李勇的事迹有感
  
  学了李勇的事迹,看到许多报纸上对他的各种称赞,我沉思了孔子读书阁好长时间。他的经历太感人了,但是,树海读书阁,我并没有流泪,只说他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坚定信心的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人们之所以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无比的美好,是因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美。然而,人们的这种热爱是没有依据的,这种热爱只是看到快乐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活的曲折,便像风雨中的一些落叶,到处乱飞。
  
  但是,李勇却与众不同。生活给了他什么?我们都很清楚,他从生活中接过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残酷和曲折,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姐姐也因家境窘困,辍学回家并早早地出嫁了,生病的爸爸在他上初中时又瘫痪了,金霏读书阁。这对他只有十几岁的幼小年纪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爱看读书阁。太重呢!生活真是太不公平呀!他被生活任意捉弄,精彩读书阁,他的生命犹如一棵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草,可是他既没有叹息,又没有咒恨残酷的命运!相反,他又在拼搏,他在自强不息地孔子读书阁奋斗着,铭华读书阁!他在继续不断地寻找着光明。
  
  在痛苦中,树海读书阁,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攻破了迷惑,而认清了生活的实质。是的,我佩服他的这种觉察力,我曾在日记里写着,生活并不那么灿烂,也不那么黑暗。生活是美好的,但更需要人们去创造这种美!他客观地看待生活,发现了内在的美,孔子读书阁,他面对困难自强不息,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学校,树海读书阁。面对瘫痪父亲和自己的学业,他毅然背父求孔子读书阁学,金霏读书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谱写着生活的新篇章。给人留下动人的一幕。
  
  我写他的这种自强自立,刻苦求学,孝敬老人,勤学上进的这种精神,华闻读书阁。我向往他对生活充满热爱,学习他超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我的主旨——尊敬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相关的主题文章:

  
   风啊,向西吹_1
  
   诗一样的爱情_18
  
   值得纪念的日子 永远缅怀的伟人
  
   转身,逃离一季的伤
  
   太阳雨[2]
51#

html模版徜徉在岁月的女子
当回首自己来时的路,转眼即逝,恍然若梦,时光载着我,轰轰烈烈的向前,于是你很喜欢记录。
  孔子读书阁>  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金霏读书阁,你会孤单,然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忆起那些美好的事儿&hellip;站在秋天的彼岸,欣赏这份不远不近的美丽阳光慵懒地躺在枫叶温柔的怀抱里,放肆地享受着舒适。秋风送来阵阵清凉,赶走心上悸动的燥热不安。你的身边还有一个她,友情有很多诠释,同样的地点,做同样的事儿,有多纯粹,有多美好,树海读书阁。一张张照片串成的回忆片段,像风,倒映在阳光普照的大地上。那些故事,那些风景,像是风和日丽里的阳光,灿烂明媚,在云淡风轻处最柔、最暖,徜徉在岁月女子,在情到深处最真、最美。
  
  每到一个车站,金霏读书阁,有人上车,有人下车,茫茫人海,有多少人,上演一幕幕曲终人散。即使终究会离别,但行走间,总会发生一些美好的事儿。有好友一路相伴,走过的地方,还没有离开,还想再来。不管是有目的的前往,还是无目的的邂逅,那些因为美好而形成记忆的,无非是内心的真正抵达和契合,友情之花就在那些时刻绽放了,它孔子读书阁们在最美的时候于我们的心上划下了一道深痕,就像在照片上留下了最有意味的样子,为我们日后的想念留下了依据。愿岁月如烟花绚丽,回忆那些灿烂的时光,是记忆里最美的画面,树海读书阁
  
  时光的阡陌上,来来往往的人流,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草木,乱花迷人眼目的时候,一个转身就可能迷失。三毛《空心人》书中说,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经历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
  
  我能看见自己的身影,却看不见坚强的自己。或许,我不是很坚强。有时候,也像个孩子一样容易受伤,容易迷茫。踩过的脚印一点点地长大,一点点地成熟,一路走来,或浅或深。浅的溢出了孔子读书阁幸福,深的沉淀了悲伤。如果说,我是一只蜗牛,背负重壳艰难前行。那么,树海读书阁,我相信,蝶的梦想也正在壳里酝酿,像欲火重生的凤凰,等待着飞翔。岁月拖着长长的影子,铭华读书阁,在继续。故事踩着厚厚的脚印,孔子读书阁,也在继续。心儿,躺在足印里,不住思索,孔子读书阁旅途中的风景很美,两个人享受风光给予的惬意。觉得该给自己留下点美好,同时把嘴角的微笑也融入其中,照片被定格。旅途上的所见所闻,会一直陪伴你左右,为今后的人生写下美好的篇章。
  
  在这个繁花盛开的年华,树海读书阁,在这个秋日暖暖的时光,兴致勃勃地踏上赏秋的旅程,往事被时光搁浅在一隅,渐行渐远。曾经的模样,也就浅浅的被封存在我的心海中,长长久久。徜徉在岁月的女子,爱看读书阁,就像一阵风吹过花朵,在不经意间弥漫着,幸福的气息。
  
相关的主题文章:

  
   在这异地的亭台上把你念想
  
   再论空头分配法
  
   给爱情放个假(太原晚报)
  
   收拢心灵的飞鸟
  
   向往森林
52#

html模版雪舞流年,意兴阑珊

  如有来生,我愿做一朵雪花,玲珑岁月,琥珀流年,以一生的洁白和执着,把瓣瓣心香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题记
  
  月初,迎来了今年的初雪。
  
  空中,晶莹的雪花,像飘落的梨花瓣,飘飘洒洒;像白色的小羽毛绒绒的柔软,她扇动着薄薄的羽翼,如轻盈的玉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洁白的羽翼,丰盈柔和,泛着银色的光。一片飘飘的雪花,是秋天的雨,如天使一般降落。当洁白融入洁白,美便会无处不在。
  
  那是天边曼舞的一朵白云,那是风中飘逸的一件舞裙,那是田野盛开的一份柔情,那是心灵弥漫的一瓣香馨,它纯洁、简单,坚贞、浪漫。
  
  张开手掌,让那小小的清纯与洁白亲吻我的肌肤,她轻柔的凝成一滴温润的雨露,露出晶莹剔透天使般的微笑。睁开双眼,漫天诗情,所有的飘逸如花海般席卷而来,挽着宋词,品一首“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一朵云,擦过天空,那深邃的蓝,仿佛可以掬一捧云朵来沐雨淋风,可以扯一片雪花沐浴更衣。云,是飘泊的花朵,雪,是秋天的雨,醉了一汪清丽的心田。那抹生命中纯净的洁白,绚烂了最初的纯真。
  
  把这颗雨露珍藏在最温暖的心怀吧,把这份澄澈安放在相遇的路口吧。
  
  人生的路上,总有一段美丽的相遇,就如这初冬的雪一样的圣洁无暇。你是我的世界的彩虹。裁冰剪雪的文字,唇齿留香。芙蕖出绿波,神光离合,映澈出孔子读书阁一幅澄净心灵的画卷。
  
  一幕幕一起走过的日子,陈年的酒,依然醉了今宵的梦境。还记得吗?三月的太阳雨轻盈地飞舞。鹅黄的春草吐露着心事,不知名的野花缀满山坡,纸鸢在孩子的欢笑里飘,你在这阳光煦暖的季节里悄然的走来,迷蒙了我期待的眼神。
  
  她似冰,略寒于水,娴静、温婉,又具凛冽的美。
  像玉,清润,高洁,似阳春白雪,细腻而又充满睿智。
  她衣袂飘飘,婉约而静美,优雅成一幅翩翩欲仙的极致风景。
  
  最暖人心扉的,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金霏读书阁;最清澈洁净的,是黎明的第一汪泉水;最纯洁动人的,是晨曦里的第一眼世界。不奢望做你的归人,不甘心是萍水相逢的过客,只愿在红尘的最深处与你悉心相逢,孔子读书阁
  
  菊香飘过是深秋,千年飞雪心依旧,天之涯,海之角,笃定了一场天长地久的神话。
  落雪无声,一路欢歌一路清愁,蓦然回望,寂静欢喜,红尘中搁浅一场地老天荒的童话。
  多少个无眠的夜晚,一起流泪的幸福。燃一堆篝火,撷一抹月光,映红了一张美丽如花的颜容。
  
  雪的秋,雨的秋,一念执着,是否为了那悲欢与共的心,精彩读书阁,让雨朦胧了双眸,风中飞舞的秀发,夜夜牵挂,独语凭阑。那抹飘然的香丽,自上而下,由高向低,树海读书阁,沿着天空的缝隙,濯洗迂回于每一个幽暗角落,倾听遥远而迫近天籁般的气息。银质的温润,安抚孔子读书阁着孤独的忧伤。
  
  梦想着琥珀的岁月与玲珑的眼泪相逢,一个声音穿石而过响彻天籁花朵,一个洁白的身影绚烂了一个季节的落英,缤纷的思想在大地飞歌。落日,老屋,潮汐,铭华读书阁,黎明;素颜,柳眉,红唇,纯清,在一片蔚蓝中吟唱不灭的晶莹。
  
  所有的色彩长出飞翔的翼,憧憬绽开出飘然的烂漫,铺满路途的沧桑,可以冰清玉洁,可以艳丽多姿,金霏读书阁,只要心泊在纯与净的岸,即使捉影的风一吹,再吹,行走的脚步依然透明,坚实。流浪的思绪被纯纯的洁白点燃,吐出骨子里万千的温情。
  
  四季轮回,时光匆匆。雁过菊花开,苍苍蒹葭,红叶下山寒寂寂,湿孔子读书阁云如梦雨如尘,树海读书阁。那几枚相思的枫叶,化作缤纷的彩蝶随风奔去......是否,情到深处情自长,遥望远方,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我的世界,是今天北国的第一场雪在飘。秋风秋雨愁煞人,雪是秋天的雨,而今化作梨蕊纷纷的白,雪漫漫,红尘紫陌杳无踪,树海读书阁。奔跑的渴望,爱看读书阁,被雪的颜色一片一片覆盖。还你一身洁白。梨花满树,一棵,两棵&hellip;&hellip;凛冽中,倔强而笔直地站立成理想的高度,孓然独行的,是谁迟迟不肯老去的魂?
  
  红尘中,千折百回,流年里,琉璃回望,兜兜转转的光阴里,依然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依然感谢曾经的时光,无论是失去还是离别,无论是伤害还是疼痛,都是今天美丽的点缀,昨日的擦肩而过,过去的不再回头,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懂得了惺惺相惜,明白了珍惜拥有。
  
  细数流年,总有些感动,如风来临,于不经意间抚摸心声,吹响透明的诚恳。轻撩记忆,感念流逝的岁月,笑看生命中愉美的瞬间,于紫陌红尘,拥有一份优雅和沉静。
  
  我是海的女儿,就让我将一份甜美,一份陶醉,一份深情,一份珍藏,在心灵的大海里掀起层层叠浪,在生命里浓缩成海天一色的汪洋。让我在蓝色的梦中,把你装点成温情的诗行,放逐在旖旎的心海里,与你一同飞翔。
  
  寻找一个起点,让那份思念慢慢靠近心房,用微笑系上幸福的铃铛,在岁月的最深处叮当作响。你给我一滴不经意的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那片宽广的海洋。
  
  让我用最清晰的线条一一勾勒那蹁跹舞姿的神韵,让我用最淡雅的情致细数那六瓣玲珑的精彩,于万丈红尘里,折叠起朝花夕拾的岁月,赴梦里江南烟雨、醉红尘弱水三千!
  
  秋,是冬的回忆,冬,是秋的惦念。冬的恋歌已经吹响,春天,你还远吗,孔子读书阁
相关的主题文章:

  
   当等待变成了一种习惯
  
   写给陌生人的一封信
  
   下乡不只是帮扶,还有感悟
  
   十月风凉,吹落一地枯黄_1
  
   烟雨江南情
53#

html模版纯净的相守,落寞的离愁《琴台文艺》
  有人问我"假如一个人默默等候了你十年,你会感动吗?”我想了想说“也许会!”孔子读书阁换来愤怒的大喊“冷血!”我感到很震惊,是不是多年后的我已经变得很冷漠了。一个朋友告诉我,他等候了自己的初恋十年,初恋早已嫁人,而他还是孤独一人。或许再爱一个人真的很难,但世间不是每份等待都会被感动,或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我只能说,那是一份纯净的守候,却有着若干未知结局。那个转身离开并非因为没有感动和爱恋,只是一些曾经的纯净会被时间冲走。
  
  张伟和周琳从小一起长大,家离得近,父母熟识,两家的孩子又年龄相仿。张伟的父亲在公安局工作,而周琳的父母做点小生意,两家的生活都还算富足。大家都很看好他们两个,认为这两个孩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一定会是一对,树海读书阁。他们两个也一直走得很近,尤其到了高中那个青春萌动的年纪,爱孔子读书阁的幼芽似乎已经种在两人的心田。此时的周琳出落的秀气可人,清澈水灵的大眼睛,好似总在扑闪扑闪地说话。小巧可爱的鼻头,白白的皮肤,鹅蛋脸。轻轻柔柔而甜蜜的嗓音,每一次都让张伟觉得自己要融化在那甜美动听的声音里了。张伟亦是一表人才,白白的肤色,浓黑的头发,下巴上已经冒出一簇黑黑的胡须,增添了几分男儿气概,金霏读书阁
  
  在学校张伟是体育委员,周琳是文艺委员,俨然一对金童玉女。高一下学期要分班的时候,周琳选了文科班,而张伟更喜欢理科,但为了不和周琳分开他放弃了理科追随周琳到了文科班。文科班的角落里经常看到两个人默默守候与读书,学校里两个人都很沉默,时间久了培养了一种沉静的默契。往往是周琳在忙,张伟就一直默默地等候。我曾经远远地望着那个角落,发呆了很久,心里溢满了祝福。高中三年两个人一直很静默与温馨,树海读书阁,也未曾惊动任何人。
  
  大学时,树海读书阁,两个人报考了同一所院校,幸运的是两人同时被录取。张伟的父亲在公安局希望儿子读法律,所以张伟被法律系录取。周琳喜欢文学,被中文系录取。两人虽在同校,但两个系在不同的地方。于是我经常看到,张伟拉了周琳的手两人雀跃着同去法律系上课。在高中两人是很少在校园里牵手的,大学则不同了,这里风花雪月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爱看读书阁,两人也顺理成章更加亲密无间了。只是听中文系的说起,周琳已经基本不在中文系栖息,完全转移到了法律系的阵地。很快又传来消息说周琳与张伟同时报考武汉大学的法律系研究生。
  
  多么默契与纯净的爱情,我不禁在心底慨叹。我想两人一定会一起读法律研究生然后度过爱情上的八年抗战,走进婚姻殿堂,过孔子读书阁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所有认识两人的人为两个人设想的完美结局,孔子读书阁。可是事实偏偏出现了偏差。考研结果出来了,周琳这个中文系的旁听生考取了法律系的研究生,而那个正牌的法律系本科生张伟却是名落孙山,精彩读书阁。我才终于知道什么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只是不知这对小情侣是如何想法。
  
  后来听说为了追随周琳,张伟在武汉租了房子,继续考研,可复习了一年结果仍是名落孙山,金霏读书阁,张周的爱情,自此划上了句点。也许人与人的缘分大概只有那么短暂的几年,所以世间才有那么多的分分合合。只是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让已经断了的姻缘如何再能续上。张伟与周琳高中相伴三年,大学相依四年,再加上复读一年,整整八年的感情,铭华读书阁,在现实面前却轻的如鸿毛,一阵风吹过就不见了踪迹,谁能说世上缘分浅薄,谁又敌得过世事漂泊,旧船票终究是登不上新客船的。
  
  只是曾经那么纯净的相守,还是落寞的离愁,孔子读书阁。谁仍在风里唱着单身的情歌,爱过,却依然孤单着&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middot;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http://120.25.84.398/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958]时光的吻痕[/url]
  
   [/url]
  
   [url=http://121.5.139.57/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129]虚倚流年 静度时光

  
   重阳之际话家园
  
   拾忆
54#

html模版责任三部曲
  【《责任三部曲》之序——关于责任】
  
  其实这是一位朋友给我出的题目。初一看,有些不知所以,接着就想,怎么会出个这样题目呢?在我看来,这样一个题目是很算广大的,既是关于一个人要担负的事故责任,也是作为他这个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职责,甚而至于还是个牵涉到“自由”的哲学问题。
  大抵学生们是有些怕这样“命题作文”的罢。命题太狭窄,便似乎被捆绑,难于发挥;太宽泛,固然可以有较大的空间,但往往又不免有些“不知所以”。所以最好还是自己写自己的真有的体会、真有的感想,这样才能更顺遂,也更能见得其好。
  但这不是在考堂,朋友也并非要看我的文笔怎样,该是在这方面有所困惑罢。于是我就不能“信手拈来”,还须问清楚些,这样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害朋友空等一场。怎么写是个问题,但先还要知道要写什么。
  “那么,是关于哪方面的“责任”呢?”我问朋友。
  “就写家庭责任罢”,朋友回说。
  这于我又是一个难题了。虽则为人子孙、为人兄弟许多年,却向来没有想过这中间的责任。长久的一门心思的去追寻自己的所谓的“人生意义”,对家庭却很少容心于其间。由此看来,确乎是个毫没有责任心的人了。而朋友偏偏问到我,这简直是“问道于盲”。
  写什么知道了,但是,怎么写呢?我这样一个对家庭毫无责任之心的人,当然不能闭着眼睛的夸夸其谈。讲一些为人子孙的要怎样孝顺、为人兄弟的要怎样悌敬、为人夫妻的要怎样诚爱之类。于是,这一回我恐怕要让朋友失望了。但因为她的这一发问,也让我想到一些别样的东西。于是乎心中又很冒出些以为可写问题来,却不单单是关于家庭责任。所以,恐怕终究还是不能让朋友很遂意。
  可能是美国片看得太多的缘故,我竟不知不觉的得了“三部曲病”,一如鲁迅所批判的“十景病”一般。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我们中国的许多人,——我在此特别整重声明:并不包括四万万同胞全部!——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沉重起来的时候大概在清朝。凡看一部县志,这一县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如“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而且,“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经侵入血管,流布全身,其势力早不在“!”形惊叹亡国病菌之下了。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树海读书阁,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或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抵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
  我近时也是这样,但凡想到一个自以为紧要的问题,总喜欢把它分成三份来写,谓之“三部曲”,仿佛一篇或两篇就一定说不清楚这问题似的。看来我是先有“十景病”,又在它上面衍生出“三部曲病”来。因为我还把我所谓的“思想体系”分成十个“三部曲”。这就可见这“十景”以及“三部曲”的病菌,早“已侵入血管,流布全身”,无法可想了。
  写出这样一篇毫不着边的“命题作文”来,我自己知道是不能向朋友交代的。但是,我在这里也还要说:我的话还没有完。既然“三部曲病”与“十景病”不能驱除,也就只能一任它们“肆虐”下去了。但为了给朋友一个答复,我先在这里预告,我的这篇只是“序言”,而后的“责任三部曲”中,第一篇是关于“事故责任”的,也就是所谓的“罪”;第二篇是关于“角色职责”,当然也会谈到为人子孙、为人兄弟、为人夫妻的家庭责任;而第三篇,便将它与“自由”连起来,算是也高攀些哲学话语。
  
  【《责任三部曲》之一——“原罪”】
  
  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背负着不少的“责任”,不管这“责任”指向哪一面。当我们正视它、迎向它时,能分明的感得我们的存在、感得我们的力量。但倘要躲避它、否认它,我们往往就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整个的世界。
  这一篇是从“事故责任”这一面来看说的。我这里所谓的“事故”,就是现今社会中的残暴与苦痛,而不单单是某时某地的一起灾祸。我这样说,或许很有些人们不以为然,“残暴与苦痛”?有么?怎么我看不到?其实这也无怪,鲁迅说(又是鲁迅):《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hellip;&hellip;这样,我就不能勒令别人也跟我一样看见这样的东西。但是,倘还有些感得“英雄所见略同”的朋友,不妨看下去。
  这方面的“责任”,看起来还是西方人背负得更早些。他们自打娘胎开始,上帝就给他们颁布了他们的“原罪”,于是一生的受苦难,一生的求“救赎”,也都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不能全推在别人或社会身上去。而我们生在一个这“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似乎向来就要高一等,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者也,当初生时,我们可是没有一点“责任”的。这样一个个的“本善”之躯,各各的扑入到社会中去打滚,即便后来滚得满身黑,也是因了“习相远”,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真的是如此么?倘真是,这许多的黑色又从哪里“染”来?我以为,倘要细细的寻去,也还是出自于每个的人。社会意识虽不等于所有个人意识的简单相加,却又是由每个的个人意识的相加所得来。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天之僇民”,对于这社会的一切罪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是有些人知清了,有些人却还蒙在鼓里,还有些虽已瞟见,却。现在,我想将这一原本不算罪的“原罪”显示出来,让我们都看见,就是-----生物的占有本性。等我们看清了这“原罪”,此后再要推脱起自身的“责任”时,心里却也不能完完全全的推得一干二净。
  我们为什么不能、不愿或不敢正视?倘欺骗行为是动物间交往的基本活动,就一定存有对欺骗行为的强烈的选择性,而动物也转而必须选择一定程度的自我欺骗,使某些行为和动机变成无意识的,从而不致因蛛丝马迹的自觉迹象,把正在进行的欺骗行为败露。这是“自私基因”为延续自身的诡计。但现在,我偏要将那些“欺骗以及自我欺骗”的行为败露,让我们或能有些许自觉。便是那些已然得知过“对于这社会的一切罪恶,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的人,也可以因此知道我们的“责任”到底在哪里。而非空泛的喊两句“我们是罪人”就完事。
  鲁迅(还是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说:单照常识判断,便知道既是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因有食欲才摄取食品,因有食品才发生温热,保存了生命。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老衰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因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所以食欲是保存自己,保存现在生命的事;性欲是保存后裔,保存永久生命的事。饮食并非罪恶,并非不净;性交也就并非罪恶,并非不净。
  这些说话自然是不错的,就像“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一样,都是硬道理。但我仍然想要宣告:“这世界本来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某个人的,除了他自己以外。”倘要说得简略些,把它化成如前面两句一般的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就是:“人人生而只有自己”。以后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建立在一种明明暗暗的“占有制”之上。这“占有制”有两个规则:一是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的霸道;一是“先下手为强”式的占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听得多了,但很少会真往心里去。至少,是不会把自己们摆在这一生存法则之中的。在我们看来,这法则只适用于动物。并且,这说法里的所谓的“适”也太好听,其实不过是它们能更多的、更轻易的占有、杀戮他者。
  这人间本来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真正属于你,除了你自己以外。充斥人间的只有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的霸道。为了避免太多的战争、死伤,而人又自恃是文明的高等动物,于是后来又制定了一些规则,譬如先来后到、公有制之类。总之,“占有制”这种生存法则是全被人们安然的接受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这其实并不合理?
  但鲁迅却又说得明白,这些都不是罪。诚然,食欲与性欲是不算罪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满足它们。但满足的法子,却都要靠“他者”、靠占有“他者”。于是,这又难逃一个这“原罪”了。因为我们是生物,就一定要“生”,而这“生”就一定要采取、掠夺、占有我们所赖以维持这生命的一切资源。倘真有“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间,打破一切已改的和现有的占有的规则,以及那占有本身,以使所有的那些美的、弱的都不会落于被占有的厄运。这样,人一旦一无所有又不能占有他物,怎样生存呢?,以这占有为本性的一切生物,又怎样生存呢?
  倘使我们人类只是跟别他动物一般,没有发明诸如“真诚”“善良”、“美德”一类的好东西,也就决不会对这“占有制”起疑心了。但亚当和夏娃究竟是吃了“智慧之树”上的果子,于是造物就这样开始“弄人”了,一面给你无限智慧,能洞见宇宙万物以及自身;一面又将自己身上的这赖以为生的残暴与取巧的占有本性示给你看,让你体味这智慧带来的苦痛,陷入永劫沉沦的罚。当久长的苦痛中,或许又要咒诅那至高无上的造物,何以给生命、给我们这样一个可诅咒的占有本性。
  但我所谓的“原罪”还不在这偷吃了“智慧之果”。却在那“占有本性”本身。
  天地伊始,一切单一纯简。这茫茫宇宙,要说清楚它是怎样开始形成的真是谈何容易。而复杂的生命,或能够创造生命的生物如何突然出现,而且全部装备齐全,我想,无疑是一个更难解答的问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进化论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它说明了由单一纯简变成错综复杂的途径,说明了杂乱无章的原子如何能分类排列,形成越来越复杂的模型,直至最终创造人类。
  有关生命的起源,一般的叙述只能是纯理论的。事实上当时并无人在场。在这方面有很多持对立观点的学说,但它们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我这里引来的概括性的叙述大概与事实不会相去太远:
  一切起于“原始汤”。
  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三十亿到四十亿年前的海洋。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的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但复制拷贝却必须要资源:空间以及复制拷贝所必需的小构件分子。于是占有他者的竞争就出现了。
  “原始汤”是不足以维持无限量的复制基因分子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地球的面积有限,再一个就是当复制基因变得越来越多时,“构件”因消耗量的大增而供不应求,成为珍贵的资源。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复制基因必然为了争夺它们而互相搏斗。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条件差一些的品种事实上由于竞争的结果而变得日渐稀少,最后它们中间一些品系难逃绝种的命运。
  复制基因的各种品种之间发生过你死我活的搏斗。但它们不知道它们在进行生存斗争,也不会因之而感到烦恼。复制基因在进行这种斗争时不动任何感情,更不用说会引起哪一方的恶感了。但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确是在进行生死存亡的斗争,因为任何导致产生更高一级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遗传变异),或以新方法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复制错误(遗传变异),都会自动地得以延续下来并成倍地增长。改良的过程是积累性的。加强自身的稳定性或削弱对手的稳定性的方法变得更巧妙,更富有成效。
  一些复制基因甚至“发现”了一些方法,通过化学途径分裂对方品种的分子,并利用分裂出来的构件来复制自己的拷贝。这些原始“肉食动物”在消灭竞争的对手的同时摄取食物。其他的复制基因也许发现了如何用化学方法,或把自己裹在一层蛋白质之中来保卫自己。这也许就是第一批生命细胞的成长过程。
  复制基因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且是为它们自己制造容器,即赖以生存的运载工具。能够生存下来的复制基因都是那些为自己构造了生存机器以安居其中的复制基因。最原始的生存机器也许仅仅是一层保护衣。后来,新竞争对手陆续出现,它们拥有更优良、更有效的生存机器,因此生存斗争随之逐渐激化。生存机器的体积越来越大,其结构也渐臻复杂。这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制基因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上得以存在下去而采用的技巧和计谋也逐渐改进,但这种改进有没有止境呢?用以改良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一千年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怪诞的自我保存机器呢?经过四十亿年,古代的复制基因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它们没有消失,因为它们是掌握生存艺术的老手。
  但在今日,别以为它们还会浮游于海洋之中了。很久以前,它们已经放弃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地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与外界隔开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间接途径与外部世界联系,并通过遥控操纵外部世界。它们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正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基因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它们为基因,而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复制基因一开始其实并没有“复制”或“繁衍”的“目的”,只是出现了一种这样的特性,而自然选择了这一特性,当一种突变的特性被持续了许久,也就说明自然选择了这一特性,于是这特性就延续下来。直到有一天“繁衍”出人类来,又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人问:基因为什么要“复制或繁衍自身&rdq孔子读书阁uo;呢?这样一个问题是注定没有答案的。但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基因为什么要“复制或繁衍自身”呢?也许因为我们“以动机褒贬行为”太久了罢。但也或许,我们这种凡事讲动机、探原因的习惯就是我们总喜欢寻求“意义”的表现。但是,倘一味的要去源头找意义,恐怕终究得到的是“无意义”。因为宇宙诞生之时并没有给我们设置一个所谓的意义在那里。
  于是,这个问题应该用“人择原理”去解释。所谓“人择原理”,其实是“人择宇宙学原理”。这个原理很复杂,我也不能深究。概括的讲,是尝试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是这样的”。而人择原理的答案是:“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看来科学家们也常常会遇到不能解释的问题。记得似乎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对于我们不能言说的东西,保持适当的沉默是应该的。但沉默得久了,总归是有些无聊,于是科学家们也往往说些俏皮话。现在,或许我又可以开发出这条俏皮理论的新用地来,就是: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基因的这一“目的”。因为基因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
  所以,是复制基因的这种强大的、自私的、残酷的占有本性才使它在久远的竞争中获胜,才最后制造出最高级的生存机器-----我们。虽经过不知多少年,我们的这种本性还在,因为那“自私的基因”还附着在我们身上。但是,一个单纯以基因那种普遍的、无情的、自私的占有性法则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其中将会令人厌恶之极。然而我们无论怎样感到惋借,事实毕竟就是事实。因为我们生来只有自己。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获取、必须占有。或许也有人说,我是自食其力的。是的,自食其力是不错,但不管怎样“自食其力”,我们也不能凭空创造出什么东西来供我们消耗。明明暗暗,也还是在占有“他者”。我们是因为这占有本性深入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化成了潜意识,所以,当我们看到哪个人钓了一条鱼、抓了一只兔子、创造了一笔所谓的“财富”,就自然而然的以为这些就是属于他的。诸不知都是在占有“他者”。
  我想,生物的“原罪”是这种自私的占有本性,而人的“原罪”是用了我们所谓的“智慧”去激化、去扩大这种占有本性。一般生物的占有不过只为繁衍,人的占有还有别他的许多名目:享受啊、充实啊、成就啊等等之类。这样,使一切的他者、一切的美好都成为占有的对象。
  这样的一种占有本性,是一切生物的“原罪”,是导致一切残暴与苦痛的“原罪”。而人就因这“原罪”生发出来。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是从中来,就无视它的不合理性。一如我们的先祖从杀戮中冲出,但我们现在却憎恶杀戮。我不是要打破一切的占有,也不可能打破,但那些会引起“他者”的肉体与精神上的苦痛的占有与残暴是一定要打破的。
  人一开始就背负了一个这“原罪”,也为了自身的进化而改进、扩大了这“原罪”,因为我们还要靠了这“原罪”生长、壮大,竟至于发展出智慧来。它能使我们看清“原罪”本身、懂得我们身上的自私基因的居心何在,它也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去摆脱我们的“原罪”,从而摆脱一切残暴与苦痛。而这,也就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作为人的责任。
  
  【《责任三部曲》之二-----我们的责任】
  
  一
  我们的言动很有些时候是不能前后相一致的,但这也并非全是有意在“挂羊头卖狗肉”,诚然,世间的这类人也实在不算少,但往往也确有些别样原委在,譬如我们的不能看见将来情形就是一个。因为看不见,也就不能确知、不能设定,所以但凡在先的计划都只能是计划,念想也大抵只能是设想,倘要能实现,一方面自然要实干,但也还须靠着一个希望。其实希望便是你所想、你所想的,还有就是可能性,是个不大靠得住的东西。这样,便连带了早先的计划也往往会不能成功。
  所谓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也就是出现了一些我们先前预料不到的情况,这一方面是我们的“计划不周”所致,但“天有不测风云”也确很有几分真。所以我们大抵也看不见哪个作家的著作还没有落笔就来预告情节的,这一方面固然是为了保密起见,不能知道将来会写成怎样也是一个原因。然而“鼠目寸光”如我辈者偏偏就喜欢先写出一个“预告”,将那些还未深想的也并不能确知的将来的名目与顺序都轻率说出,这就等于给自己画地为牢,此后的每每感觉被绑缚,都是“自作孽”,苦坐许久也还写不出半些东西来,当然也是无法可想的。
  倘使实在不愿因为要“一以贯之”而苦坐下去,也还可以来些变通,就是将先前的“预告”都推翻掉,借口就用“天有不测风云”也可,用“我们总不能洞见将来”也可,但“挂羊头卖狗肉”这一罪名可是背定了。这当然为我所不愿意,那么,再“苦坐”着想一想,何如?
  还是再来看看我在序中的预告,是:“第一篇是关于&lsquo;事故责任&rsquo;的,也就是所谓的&lsquo;罪&rsquo;;第二篇是关于&lsquo;角色职责&rsquo;,当然也会谈到为人子孙、为人兄弟、为人夫妻的家庭责任;而第三篇,便将它与&lsquo;自由&rsquo;连起来,算是也高攀些哲学话语。”这样的预告之后,我就照着它写了第一篇。但第一篇《原罪》的结尾却是这样:“人一开始就背负了一个这&lsquo;原罪&rsquo;,也为了自身的进化而改进、扩大了这&lsquo;原罪&rsquo;,因为我们还要靠了这&lsquo;原罪&rsquo;生长、壮大,竟至于发展出智慧来。它能使我们看清&lsquo;原罪&rsquo;本身、懂得我们身上的自私基因的居心何在,它也使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打乱它们的计划、去摆脱我们的&lsquo;原罪&rsquo;,从而摆脱一切残暴与苦痛。而这,也就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历史使命,是我们作为人的责任。”
  这分明就是又一个的预告,给下一篇留了个线头,倘接下去写,就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历史使命”、是作为“生物人”的责任。而我,也是准备在这一篇中观照“自由”的。当时写出时自以为得计,暗想连接得正恰当,但反观“序”中预告才知道不能,“序”中预告的顺序明明是这一篇在最后。
  其实,我所谓的“生物人”,是区别于“社会人”而言的。虽则“生物人”也是“生物群”中的一种角色,但人类向来极少有这种角色意识,虽也每每自谓之为“高等动物”,骨子里所以为的却是“高于动物”,是“万物之灵”、是“非动物”的,倘谁说“某某人是畜生”,那分明就是一句严重的骂人的话。既然在这“生物群”中都没有我们自知的角色,当然不会感得有什么责任与义务,金霏读书阁。如此,将“自由”放在这一篇《作为人的责任》里,道理也是很简单的:我们在生物之群里没有角色意识、没有责任,当然是自由的。而在社会中,我们有着许多既定的角色,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夫妻、为人子女、为人师生、为人朋友&hellip;&hellip;有那么多的角色,那么多的的责任与义务,当然是不自由的。
  那么到这里就可以有两个选择,是照着《序》中的预告,还是照着《原罪》结尾的线索?照着线索固然能写得顺畅些,但恐怕要落得个欺诈的口实,为名声的安全计,还是照着《序》中的预告罢,虽则这样写起来要困难许多。
  我先前说过,“虽则为人子孙、为人兄弟许多年,却向来没有想过这中间的责任。长久的一门心思的去追寻自己的所谓的&lsquo;人生意义&rsquo;,对家庭却很少容心于其间。由此看来,确乎是个毫没有责任心的人了。”不单如此,便是为人朋友,我也只是淡漠;为人学生,又总是辜负。这样的每一个角色都不能合格的人,又怎么敢妄谈“责任”二字呢?所以,在这一篇文字里,我也仍然不能闭着眼睛的夸夸其谈。讲一些为人子孙的要怎样孝顺、为人兄弟的要怎样悌敬、为人夫妻的要怎样诚爱之类。我所要探究的,是我们在这社会中的责任的由来,以及现下我们对它们的态度怎样。
  
  二
  但在先,树海读书阁,也还有些别的问题要解决,就是家庭、社会的怎样形成、何以形成,以及其本质是怎样?看官们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无聊,又要长篇累牍的讲一些什么原理、什么主义了,但我先预告,其实并没有的。像这样一些看似高深的问题,不多的一些说话,也照样可以讲得明白。这里我又要引最早写在一篇杂文《翠鸟》里的一段文字,其实这段文字被引了好几次,但或许实在能说明些问题,所以不得不如此的反复,喜好新鲜的朋友或许会觉得罗嗦,但我又实在编排不出更新的。那么,就还是把这段文字放在下面罢:
  “造物将我们每个都设计得跟其他人不一样,它将一切个体间的明显的连系切断,让他们变得各自独立,似乎彼此毫不相干,甚而至于使相互间有一种竞争关系在。但一面又在暗中用了不容易看见的线索,将一切绑缚在一起,使他们生死相依,彼此不能分开。能看清这些暗中的线索者,才能得到造物的恩施:生存与发展。人类自然要算把这些造物的把戏看得很清楚的一类,于是他们在相互协作之中,在不能感受彼此之所感的肉体之内,渐渐生发出一种叫做精神的东西,并且以特有的方式---语言---使其外显于人前,让人们之间能相通、有共情,而以此些“线索”结成群体以至社会,为的还是生存与发展。但人类偏偏又太被造物的前一种手段所左右,太多的欲心让人们彼此合作时,又把伙伴当成竞争的“他者”,而极力想把共同的成果据为己有,使自己付出最少得到最多。”
  其实,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推动人类发展的两个最根本的特性:协作性与竞争性。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协作性”是怎样推动人类发展的。当然,这两种特性是不能分开(或者说是从来没有分开过)的,它们看起来似乎是“辩证关系”,就是“既对立又统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但为了方便我们把问题看得更清楚,姑且先这样分开来看看罢。
  我们的原始祖先选择共同协作,为的是增强生存的竞争力,也就是增大自己们的力量。在这个世界,强胜弱从来都是不变的生存法则。竞争当中,没有正邪,没有善恶,到最后都要靠实力说话,所谓“落后就要挨打”是也。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不管最后是突然跌入山孔子读书阁洞而获得绝世秘籍,还是奇遇世外高人被打通任督二脉,总归到最后是一定比对手更厉害,功力更高几成,这样才能“邪不胜正”,才能“正终胜邪”,早先的每每挨打吃苦头,其时可是没人记得了,都欢呼“公理战胜”呢,难道他们先前落魄时候就不“正”么?其实是武功不行、力量不够而已。便是我们的祖国,不也是需要有比一般国家更强大的核武器才能对敌手有大威摄、才能保大平安么?
  我们的原始祖先们为生存计,许多人结成群体一同去狩猎,大抵是有些分工的,或引、或拦、或追、或打,也有在上、在下、在前、在后的,总之是各人大抵有自己的方位,有自己的角色,于是也就各有自己的职责在。男狩猎,女采集,如此这些,是基本的社会分工,也是角色的设定、责任的划分。由此可见,我们在这社会中最基本的责任是共同协作,使我们这一个集体更强大,使集体中的全部人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在社会中,我们的责任不单只对着自己,也对着别人,因为社会的之所以组成就是因了每个人的共同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而生活是人生存的一切活动,那么,一切人的一切生存活动便组成了一整个的动态的社会。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如此看来,社会的根本还是人的生存活动,这生存活动又以生产活动为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通过生产关系又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而最基本的就是家庭关系,因为家庭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共同生产的基本单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说: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早先的家庭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我们的祖先最早时候的生产活动大抵都是在家庭(就是“血缘家庭”,而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家庭)之内进行的,其时的“家庭”肯定不像我们现在的家庭形式,或者说成“族群”更合适些,他们一起生活、生产,也就是狩猎、采集以及繁衍后代。最初时的原始社会的基本的也是唯一的生产生活单位就是家庭。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大略的来解释一下家庭的演变以及何以形成了。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构成最初的家庭关系是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我们现在的家庭形式,是一夫一妻制,即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和家庭形式。这种家庭的形成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演变,学术界通常认为家庭演化大抵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最后才是一夫一妻制家庭。所谓“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式,铭华读书阁。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人们认识到不同年龄的生理差别,就按辈份划分婚姻,这时候,姐妹是兄弟的共同妻子,兄弟是姐妹的共同丈夫,夫妻都有共同的血缘。其时聚在一起或迁徙或定住的,便是这样一个较大的“血缘家庭”,一起进行生产活动的,也是这样一个个的“血缘家庭”。但我这里并不想研究家庭的演变史,而只是想证明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单位。
  可能有人会说,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是单个的人,这看起来是不错的,但这是对“生产”的片面的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样,单个的人,能“生产”么?所以,这也是我们的祖先最早时为什么要结成家庭关系原因。
  接着恩格斯又说了:“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些说话,也都可以为“家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单位”作证。
  其实恩格斯的那本书里很有些关于生产关系的改变导致家庭形式的演变的内容,但如此纷繁复杂的东西,我自己也是很有些厌看的。只是我因此又想到,不论后来生产关系怎样变化、家庭形式怎样演变,家庭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仍然是不变的,即便人们后来在家庭中进行生活物资的生产活动愈来愈少,但“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总是在家庭中进行,家庭是维系人类繁衍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得以存在的基本单位,而社会的所有其他机构,包括国家在内,都是为了维持、改善所有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生活,为了所有家庭中成员的生活。
  所以,我想说,既然“我们在这社会中最基本的责任是使我们这一个社会更强大,使社会中的全部人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我们又都是生活在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里,那么,我们的“社会责任”也就表现为“家庭责任”,而家庭责任其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这里就要讲到一些具体的家庭责任了,比如“为人子孙的要怎样孝顺、为人兄弟的要怎样悌敬、为人夫妻的要怎样诚爱”之类,总之各人根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尽到自己相应的在家庭的“生存活动”中的那一份责任。也就是不管在家庭还是其他社会机构从事&ldquo,孔子读书阁;生产”活动,都要担负自己相应的那一份职责,因为这一切也都是为了每个家庭的生活。但如果一个人连“家庭之中的责任”也不愿担负,那也就不要指望他会担负别的什么责任了。(但“舍小家为大家”的志士们除外)。我们在担负了家庭责任的同时,一面也不能忘记社会责任,不能一味的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去损害别的家庭的利益,我们还要维护整个社会的发展,因为社会的之所以组成就是为了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共同的生存与发展。
  
  三
  但是,且慢。不要因为看到了这些,就以为我们理所当然的会一心一意的来担负这家庭责任,也应该一心一意的来担负这家庭责任或社会责任。倘真如此,何以现在所最缺失的就是这样的责任之心呢?
  其实,上面的这些说话不过是站在“协作性”的角度来说的,精彩读书阁,那些所谓的“人的最基本的责任是家庭责任,社会的之所以组成是出于共同的利益目的,社会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所有人、所有家庭的发展”之类的见解,都是在一股“理想主义”的情怀中得出来的。就是说,“如果”我们这样,我们这一社会就会更好的发展,我们每家庭、每个人都会更好的发展。就好像墨子说的如果我们都能“兼相爱、交相利”社会就会多么美好之类。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就是现实。
  那么,我们再来在看看“竞争性”上的家庭、以及其他一些社会机构是缘何形成的,我们形成社会的真正目的又是怎样罢。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自私基因”的“生存机器”,我们的许多言动都无形的受着这“自私基因”的影响,甚而至于有时我们还会变本加厉的来实现这“自私基因”的繁衍自身的目的。那么,还是再来看看隐在我们身内的“自私基因”的态度罢。
  我在上一篇《原罪》中已经解释过,自私基因的唯一目的(应该说是特性)是复制或繁衍自身。而且自私基因是“盲目”的,虽则它的这一特性最终导致了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但它发生作用时只是推动着单个的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私基因所寄存的最基本的“生存单位”是单个的人,不是家庭(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这其实也就好比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寄存”于单个的家庭,而不是整个的社会。
  所以,我们组成家庭、社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我”和“配偶”、“我们和所有的人”的共同利益,而仅仅是我们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自私基因”的生存与繁衍。“自私基因”制造了我们这样的“生存机器”,这样的“生存机器”只有通过与他人结成家庭以及社会才能让各自有大竞争力,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
  于是,即便在家庭成员中间,也时时处处有利害冲突在。冲突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每个人由于自私基因的驱使,都在为自己盘算,都在“想”着怎样使自己的基因繁衍更多而付出更少。我们过去通常认为,两性之间的性行为以及在此之后的共同生活,主要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甚或是为了物种的利益而相互合作共同进行的冒险事业。其实,这些不过是自私基因为了将其自身延续下去的一种手段。
  或许有些读者会提出异议,毕竟我们在这自然界中看到了大量的利它主义,看到了伟大的母爱。这些难道是可以用自私的基因可以解释的吗?这些里面就涉及到稍微复杂的算计,如果牺牲自己可以拯救更多的自己(下一代),那么具有这样行为的动物,将会更加成功(也就是自然选择会选择这样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无数具有亲缘关系的动物中,所表现出动人的利它主义乃至自我牺牲行为,也是我们常说的血浓于水的生物学含义。
  实际上,生命延续到今天,早已进化出各种各样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行为模式,不过归根到底它们都不能违背自私这一基本的原则。配偶之间唯一的共有东西就是在他们子女身上的百分之五十的遗传投资。鉴于父亲和母亲都关心他们子女身上各自一半的福利,因此,相互合作共同抚养这些孩子可能对双方都有好处。假如双亲的一方在对每一子女进行昂贵的资源投资时,其付出的份额比对方少,他(她)的景况就会好一些;这是由于他(她)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同其他性配偶所生的其他子女身上,从而他(她)的基因有更多的繁殖机会。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个配偶都设法利用对方,试图迫使对方多投资一些。就个体来说,称心如意的算盘是,“希望”同尽可能多的异性进行交配(我不是指为了生理上的享乐,尽管该个体可能乐于这样做),而让与之交配的配偶把孩子抚养大。性配偶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的关系。
  既然我们在家庭中的“态度”都是如此,在家庭之外的其他社会机构中又何消说得。我在前一篇《原罪》中有一句这样的宣告:“人人生而只有自己”,并且将这一句话跟另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放在一处,那两句是:“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自由”。在我看来,这两句都是“理想主义”者的说话,只有我这一句算是大实话,那么,说句不谦虚的话,我的这一句的“地位”理应在那两句之上,也更应被视作“真理”。
  我再把这句话拿到这里来,其实并不是要显摆我的说话有多么高明,而是要说明我们“生而只有自己”,倘要生存,就须掠夺、占有“他者”。这就是推动我们发展的另一种特性:竞争性。
  
  四
  在“协作性”上,我们的责任就是我们的“资本”,是我们凭借其获取我们的所需的东西,因为我们在群体的劳动中担负了职责,也就能分得利益。但在“竞争性”上,我们就全表现出一副“奸商”嘴脸,以我们唯一的“资本”----“自己”----作为“成本”,总是千方百计的想要付出最少得到最多,即便在不得不协作时,也总是在推脱我们的“角色责任”,以减少我们自己的生存与繁衍的“成本”。
  现在,我要考究的是,社会(也就是社会机构)的形成,到底是以哪一种特性为主要推动力。也就是我们主要是因为协作还是竞争而结成社会。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就还要考察所谓的“社会机构”有哪些。就我所知道的,最早出现的就是家庭,其次便是氏族,再就是部落,最后便是国家了。
  关于国家的起源,有自然说、氏族说、契约说、武力说、私有制说等。但一般来看还是恩格斯的“私有制说”影响最大。这一说便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提出来的,大概的意思是这样: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国家就是承认这个社会已经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由于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由于它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
  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愿心是能超越鲁迅和马克思主义,这虽然有些狂妄,但鲁迅自己就说,在进化的途路中,一切都是中间物。那么,也就是一切都是可超越的、须要超越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就从这里迈出第一步罢,哈哈。
  “私有制”确实是一个主要原因,“阶级分化与阶级对立”以及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也是不错的。但还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的“占有”本性,也就是“自私基因”的作用力。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所谓“阶级性”,是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最本质的社会特性。人的阶级性是由人们长期处于不同的阶级地位,长期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和斗争所形成的。
  但我以为,只有普遍的“人性”,却没有人的“阶级本性”,“无产阶级性”就一定比“资产阶级性”要高明么?我们只是看到,人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协作,有效地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最初的就是家庭关系。但一方面每个人都想取得最多付出最少,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是获取权力。权力的根本目的这就人对自己的价值资源和他人的价值资源进行有效地影响和制约。权力的本质就是主体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影响和制约自己或其他主体价值和资源的能力。所以,社会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协作性”而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的“权力欲望”而建立起来的。而国家这种“权力机器”,最早就完全是那些向往权力的“强势群体”所建立,“权力体”并不是因为靠了暴力手段才组建,而是靠了每个人的“权力欲望&rdquo,爱看读书阁;而组建,当他们因了“权力欲望”合聚而强大起来后,就以暴力手段来维护他们的权力,维护他们的掠夺与占有,因为他们此时已然是“强者”。
  倘使自私的“占有本性”不改变,以它为推动的获取权力的欲念不改变,“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只会变成下一代的“资产阶级”。鲁迅在《阿Q正传》已经很说得明白,阿Q也是“无产阶级”的“一份子”,然而他的要革命,不过是要取代那些曾经欺侮他的权贵的地位,不过是要报复他们的曾经的欺侮自己。
  “好,&hellip;&hellip;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lsquo;阿Q,饶命!&rsquo;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hellip;&hellip;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hellip;&hellip;
  “东西,&hellip;&hellip;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hellip;&hellip;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hellip;&hellip;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hellip;&hellip;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诚然,当最初时,资产阶级确是反动的,腐朽的,作为无产阶级要推翻它,自然要有一个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为依据,但如果看不清人类自身普遍的这种“占有本性”,最终只会导致历史的循环。什么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其实无非是已经取得强势的群体与还处在弱势的群体。好像不久前有一份调查,说是“公务员”们中间也有小半的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其实这也是不足怪的。本来,都是“无产阶级”专政,对象就是“资产阶级”,只有小半自谓为“弱势群体”,已经算是少了。只是我们这帮被“专政”的“草根”,不知道要站到哪里去?因为“弱势群体”的席位都被“无产阶级”们占掉许多了。
  
  五
  我们人类是因为“协作性”而使自己们的力量增大,使自己们逐渐摆脱“兽性”而向着“人性”前进,但“竞争性”又使我们往“兽性”的方向回走。但人类自身终将看清我们所要走的方向。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超前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将其所有理论、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确定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但未必一定要以“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为前提”,关键还是在于改良“人性”,亦即鲁迅之所谓“精神”。倘使人的“精神”没有改观、“人性”没有改观,再大的“物质发展”又怎么能满足人的欲望?所以,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
  “一方面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尽自己的能力,使我们这一个社会更强大,使社会中的全部人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因为我们又都是生活在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里,那么,我们的&lsquo;社会责任&rsquo;也就表现为&lsquo;家庭责任&rsquo;,而家庭责任其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责任。这里就要讲到一些具体的家庭责任了,比如&lsquo;为人子孙的要怎样孝顺、为人兄弟的要怎样悌敬、为人夫妻的要怎样诚爱&rsquo;之类,总之各人根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尽到自己相应的在家庭的&lsquo;生存活动&rsquo;中的那一份责任。也就是不管在家庭还是其他社会机构从事&lsquo;生产&rsquo;活动,都要担负自己相应的那一份&lsquo;生产&rsquo;职责,因为这社会的一切&lsquo;生产活动&rsquo;也都是为了每个家庭的生活,为了每个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是我们时时要观照我们的“自私的占有本性”,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主宰。不要让它使我们在相互协作的同时把别人当成竞争的“他者”,当成我们要掠取、占有的对象。这样,我们就能逐渐消除社会中一切的“残暴与苦痛”,使我们能顺利的走向着我们所向往的方向------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虽则我们所谓的发展也还是以我们的“占有制”、以我们的“原罪”为前提,但我们现在还没有推翻这一切“占有制”的勇毅,那么,我们就带着“原罪”走下去罢,为着要最终摆脱这“原罪”而奋力前行。而这,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的责任。
  
  【《责任三部曲》之三-----作为人的责任】
  
  照着前面的预告,我的这一篇文字应该将“责任”与“自由”连起来,要“高攀些哲学话语”了。但怎么“连起来”呢,树海读书阁?其实我自己也不很了然的。当在写《序》时,是参照了别人的这样一段论述:“责任事实上--虽然不是时间上--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于责任之中。责任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初看时可是没有深想,只一掠过,以为很有些深意,而且刚好可以跟前面两篇连成一线,于是就在孔子读书阁序中说要“言说责任与自由”,但等到真正来写,却无从下笔了。其实,这当然也是别人的可宝贵的心得,怎奈我默想许久,却并不能顺着他的心思而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呜呼。
  当写东西没有了所谓的“灵感”的时候,我每每就只是等,以为它究竟会来到我的脑中,到时候就忽的“灵光一现”,问题就都解决了。因为先前有过几回等到的经验,然而这一次却久等而不来,时间是过去半年,却只还是个题目摆在这里。看来,时间并不能解决一切,时间只能让一切成为过往。如果你要摆脱一样东西,把这交给时间是无妨的;但倘是要得到什么,就非得自己去行动不可了。
  那么,我还是行动罢。先把这三篇东西连成的“线”放在这里:第一篇《原罪》,讲的是我们的“生物本性”的“原罪”,也就是我们的生存是以“占有他者”为前提的;第二篇《我们的责任》,讲的是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在这社会中的责任,我们在这社会中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各种“角色责任”,我们为使这社会走向更好所应当担负的责任;而第三篇《作为人的责任》,我准备要讲我们作为“生物人”的责任,我们在这生物界中扮演的角色的“角色责任”,我们为使这地球走向更好所应当担负的责任。而这,先就需要我们尽量摆脱我们的“原罪”,尽量摆脱生物本性对我们的束缚,以博取最大的自由。这自由,是我们可以担负起我们的责任的前提,也是我们要担负这责任的目的。
  说到我们的生物本性到底怎样束缚着我们,第一篇里面已然长篇累牍的说过,至于有没有说清楚,我自己也不很知道。这里再概括的说几句:我们的“生物本性”的“原罪”,也就是我们的生存是以“占有他者”为前提的。于是,我们为了达到生存这一目的,而长时的以“占有他者”为手段,这就使我们的“本性”中多有欲望、残暴、贪婪之类,这也就使世界充满诱惑、战争、黑暗与残暴等等。在这世界中,我们俨然都在为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努力奋斗,我们总想得到更好、更多的“他者”,而不管我们是以怎样手段来得到这些。我们总以获得更好更多为我们成功的标志。但我想,其实我们都做着我们的生物本性的奴隶,我们都被奴役着,自己不知道。我们其实就使“自私基因”的一架“生存机器”。而已。
  我曾经把自由看做是不受管束,不受父母老师们的管束,我于是总想离开,一个人走路;我也曾经把自由当做随意,能随自己的心意去做任何事情,我于是就随着自己的意愿一直走着。然而,我终于还是觉到有太多的束缚在,或者简直有时候会无路可走。后来我以为是自己本身在牵制着我,是自己本身的缺失、蠢笨、劣性使我不能自由飞翔。于是,我将自己先包裹起来,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绑在书桌前面,还悬了一面“道德”的镜子,时时观照。我以为这样的“造茧自缚”,究竟有一天能够使我“化茧成蝶”,从此飞向广阔天空,获得大自由。
  然而,现在,我知道我错了。其实,即便是这种想要那样飞翔的愿望,也实在是一种牵绊。因为这样所谓的“飞翔”,无非也是得到我所想要得到,做到我所想要做到,而且更多的是对着外在的,跟&ldquo,树海读书阁;功成名就”之类无别,而导引这些个的,就是那追逐占有的“生物本性”。被一样东西强迫着去追逐所谓的“自由”,这本身就是很可悲哀的事情。
  释迦牟尼早经看出“一切皆苦”,而这又是因了“我执”,破除之法,就是“不执著”、要“无我”。这也确实是个妙法,但我总觉得有些渺茫,因为他最后得出个“空”。这是有些矫枉过正的嫌疑的,我还是相信“有我”的,人只要还活着、存在着,就不能一味的去说什么“空”啊、“无我”之类。该吃还是要吃,该睡还是要睡,睡好之后,再去做事,再去追求,该执著的还是要执著。这些,都是维持生存或者体现这生存的事。“我”,就是区别于“他者”的自己的代号。
  我的意思,是不单不能“无我”,还要把这个“我”立起来,立起这一个的“人我”,把那个驱使、奴役着“我”的生物本性驱逐开去,把我们先前误以为是“我”的欲求而其实是生物本性的决定给驱逐开去。只剩下“人我”的声音,只剩下真的自己的声音,使这个“我”获得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而是我可以坦然的不这样;真正的解放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得到,而是我们可以更随意的拒绝这样的得到。我们所“不这样”或“拒绝得到”,就是在反抗着生物本性的奴役,抛弃着生物本性所夺取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反抗它,因为它也是一切奴役着我们的外在东西的根本。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被这生物本性所奴役着,我们就长久的被自己以及他者的自私、贪婪、卑怯、凶残、无休止的欲望所包围。过往的无量数的年月里,人们总在反抗别人的奴役。但现在开始,我们看清了这个奴役着我们的根本的东西,倒恰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身上。现在,我们要反抗自己对自己的奴役。反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那个生物本性的奴役,反抗它从来携带着的原罪:占有他者,反抗它的自私、贪婪、卑怯、凶残、无休止的欲望对我们本身的奴役。等到我们完全挣脱了这些等等的生物本性的奴役的一天,就是我们完全得到解放、完全得到自由的一天。我们的成为真正的人,也就在这一天。
  是的,我相信,一个新的时代将要来临了。
  到这里,再来看看我们作为“生物人”在“生物群”里的角色的责任,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的责任是怎样的。我在前一篇文字里已然说过:虽则我们也是“生物群”中的一个角色,但人类向来极少有这种角色意识,虽也每每自谓之为“高等动物”,骨子里所以为的却是“高于动物”,是“万物之灵”、是“非动物”的,倘谁说“某某人是畜生”,那分明就是一句严重的骂人的话。即便是自然所设定的“生物链”,我们也总以为自己早超脱了这一条链子,不受它的制约,不但不被制约,反倒自己们还可以随意的制约这根链子中的任一环。既然在这“生物群”中都没有我们自知的角色,当然我们不会感得有什么责任与义务在。
  于是,我们只把自己看成是凌驾于一切其他物种之上者,而一切的“他者”,不管是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高级的”还是“低级的”,就都是我们可以掠取、可以占有的对象。这坏脾气,还一直长,至于我们把同类中的一切“他者”,也都当做可以掠取与占有的。
  生物本性让我们不断的发展自身,使自己强大,因为生物界的一个不变的法则是:强胜弱。我们人类的体力跟其他的许多动物相比,是劣势的,但我们联合许多的同伴,又慢慢发展出智力,使我们的力量变强大。有了这样强大的力量之后,似乎一切都在了我们的脚下,我们可以支配一切,占有一切了。这智力让我们的生物本性发挥到极致,世间的一切似乎都被我们占有了。这智力也让我们的发展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因为有个叫做“智慧”的东西出现了。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也意识到了他者的存在,智慧这东西,让我们知道了要和“他者”“共存”,而且唯有“共存”,才是保持我们自身存在的前提。
  “智慧”这东西,还让我们每个个体在精神上与他者相通了,我们了解了“他者”的欲求与苦痛,甚而至于有了同情于怜悯。我们最先觉得,不能对身边亲近者施以残暴,慢慢的这态度转向稍远的同类,再转到与我们亲近的“灵长类”动物,再再转到别的哺乳动物,再再再转到其他的一切动物。我不知道这样的态度可有合乎道理的根据,我不知道人们是凭着什么来示出这样心安理得的态度,或许,这也不过是由这生物本性所决定。离得最近,当然最相关,当然对我们自己的生存更有益利。但这相比于把一切的“他者”当做占有的对象,总是进步了许多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全然的摆脱责任,就是高高在上的俯视一切众生,把它们都看做我们的附属品,我们只有掠取的权力,没有责任与义务。这看起来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以为,这样我们其实倒跟我们所以为的低等动物是同一类。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不在于我们会制造使用工具,不在于我们具有语言文字之类,这些的东西,不过是我们在生物本性的驱使下所发展出来的能让我们在竞争中更有利的法子。我以为,我们与动物们的最大区别,倒在于我们的“人性”。我们可以去摆脱原本的“生物本性”里面不好的部分,摆脱这些不好部分对我们的奴役,只留取那些好的,可以使我们互相协助、正当进取的部分,只留取那些可以使我们选择“共存”的部分。这就是我所谓的“人性”,真正的“人性”的选择,就是一切生物的“共存”,而要达到这“共存”,我们就非得要担负起我们人类该负的责任。
  我一直在指责“生物本性”对我们的奴役,其实,这生物本性里面也并非全部是坏的东西。在第二篇里面,金霏读书阁,我就提到两种促使我们发展的“力”:“竞争”与“协作”。真正奴役着我们的,就是“竞争”里面的过分的、有害的那些无止境的欲望、残暴、贪婪之类。这也就使世界充满无止境的诱惑、战争、黑暗与残暴&hellip;&hellip;所以,我们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生物本性里面的“恶”,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们重新建立起真正的“人性”,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并且这幸福不以其他许多生物的苦痛为代价。
  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我们担负起我们作为人的这一份责任,也由是而摆脱“生物本性”对我们的奴役,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因为担负了责任而获得解放,获得我们自身的自由,这是我们一切其他向外的自由的前提。真正的自由,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而是我可以坦然的不这样,这是我们解救了我们自己;而真正的解放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得到,而是我们可以更随意的拒绝这样的得到,这是我们解放了所有的“他者”。
  “责任事实上--虽然不是时间上--以自由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于责任之中。责任是唯独存在于上帝和邻舍的约束中的人的自由。”
  我想,我们到了应该重新定义“人性”的时候了,我们到了应该担负起我们作为人的这一份责任的时候了,我们到了我们要博取真正的自由的时候了。
  是的,我坚信,一个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有人叫我大哥
  
   春天醒来
  
   一念执着,锦殇不离_1
  
   相思明月中
  
   缘来一线 缘去一点
55#

html模版质朴和充盈
  不知道白先生写这段文字的真实时间,但它记述的时间段可以推算出来,应该是80年代。
  思想的感知源于肉体的感知。在极度疲乏,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可以泯灭一个人地思想,树海读书阁,迟钝他的心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思想,让他超然物上。这是自然的赐予,是是对思考着的厚爱。
  一个人静下心来,数年的时间,停留在一件物事上,没有收获,没有功利。只是把劳动完全当作劳动,执着于一项劳作,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他在山上,那些俗事是山下的,与他没有太多的关联。他劳动,在劳动中淘汰一切,和季节,和时间,和秩序无关。和他有关的山,山上的一切,一颗幼小的草,一枚不起眼的石子,这一切,和他紧紧的纠结在一起,它们是他的活物,他的存在。他慢慢的捡拾着,那些孔子读书阁被别人漏掉的微小,尘埃。仿佛建筑,一块砖一块砖地砌着,不为琼楼大厦,不为高堂庙宇,一切在他手中都体现着静止,凝固,甚至死亡的时候,思想的祸水奔腾了。那是一潭活水,他结晶的能量。
  “我的眼好像深深的嵌进了天光里。眼前的一切都象水洗的一般。大地都成了一片耀眼的金色。一切皆真。”
  在哪里看过这样的景象,佛的状态?宇宙的冥想,树海读书阁?是,也不是。我愿意把它归置于生命的真,生命的场。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剥蚀掉外在的一切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必须接受这个世界安排的一切,这是命运的安排。白骐瑞最终也没有完全摆脱世俗的干扰,他没有成圣,这更符合一个人存在的必然,合理。合适。
  但他体会了。这是他舍弃了我们中大多数无法舍弃的欲望以后的产物,在他悟到的一瞬,他和天,和万物合二为一。他渴望的一潭水,其实就是人类和宇宙的黏合剂。他成为了黏合剂,把万物,把我们和无边无垠的宇宙黏合在了一起,像他说的:看到了天光。
  他兴奋,他战栗,一个人在最初面前是害怕的。在黑暗的摸索中很久了,忽然发现了光,一点,一丝,微弱,需要寂寂中捕捉,仿佛回到胎盘中,出来的一霎,婴儿的哭代表着对世界的恐惧。白骐瑞的害怕,约略是这样。
  “我的一切也就打住了。我也没有成为神,金霏读书阁。我又回到了生活中,变成一个人。而且从此以后,越来越堕落成为一个人。”白骐瑞没有勇往直前,他又回到了生活中。吃饭,思考。宇宙已经为他洞开了,他在人神之间游刃有余。
  于质朴中产生的思想,是有根的,它越博大,根系就越深,越发达。这样的建筑经久不衰。
  是为充盈。
  (读白先生文后急就,不妥之处,请谅)
  我想成为这一潭水
  (2007-12-1111:13)
  
  白骐瑞
  
  当我一个人在山野间来回走动,我就无可更改的置身寂寞。我的脑子里有个浅的层次。我的脑子难受,耳根生疼,身上有某种威压似的,非常沉重,而且压在我身上的每件器官上,甚至肠胃上。一切都这样枯燥,一点也不能在我的心里融成热腾腾的新鲜的东西。仿佛我的一切都和这寂寞联系上了,放佛我的一切都没超过这寂寞中,我随时随地在进入这寂寞的思索。
  我渴望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对抗那拒绝一切的自然,金霏读书阁,渴望社会,孔子读书阁,渴望集体的温暖(看着山下,由城市乡村组成的世界,想象着盛大的集会,挤满了人的市场和街道。我想成为其中一的个人)。我经常和想象的人群对话,喃喃自语,但当下山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却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忘了语言。更不用说流畅地写东西,只能零星的、支离破碎的去描摹脑子曾发生的一些东西。放羊的感觉是阴冷、潮湿、瑟缩。米勒有一幅牧羊人的画,把这种气息全画出来了,只有死亡能和它相比拟。
  在地上坐久了(傍晚),被孤独压过了劲儿以后,周围的大地会呈现出血一般的殷红,非常壮阔的殷红,象广阔的史诗(用整个生命寻找到的),爱看读书阁。我沉淀不动的生命会充满灵动。
  有时也极细腻、极静谧,世界如细沙般在我面前展现,有一种静谧的光辉。我逐渐地从中体会出了神性。或许是我生命开拓的一个场。但这一切都是不能用语言去表达的,我还没有建立一个渠道。那渠道是我整个生命的事情。
  为了救自己我不得不从山上下来。在山上看着人们闲闲散散地下地干活,非常羡慕,树海读书阁。如果我有一块地,天天和劳动在一起——有一个可以活动我们肢体的目的,哪怕一个最实际的目的,那该多好。我的生命也能舒活成热腾腾的东西。
  劳动和放羊是两种不同的和自然相处的方式。
  我选择了帮父亲干活。
  我如饥似渴地劳动,并不为什么。象父亲为了收获。我就为了劳动本身。我用我肉体里边孤独的最大的沉重,倾心于劳动中的每一细微的动作。比如拔一根草。我缓慢地将那孔子读书阁草根牵扯起来,体会着那动作和那无数根须的牵扯。我的心也牵扯起来了,连同那沉淀于心底的孤独的根子。我不言语,只劳动,我知道了沉默幸福。自然向我展现了最明媚的一面。我强忍着自然那强烈的光辉。
  有时我就象罚苦役一般,自己在田地里劳动,一连干十几个小时,也不觉得什么。流尽了所有的汗水,消尽了所有的食物。我已精疲力竭。我的眼好像深深的嵌进了天光里。眼前的一切都象水洗的一般。大地都成了一片耀眼的金色。一切皆真。我不再想吃进食物,我就吃自然之真。如果我躺下,象一堆牛粪或一堆垃圾一样,把自己抛弃在自然里,风吹雨淋,七天七夜,我可能脱去那肮脏的外壳,闪闪发光,成为另个人。
  我想到了佛教。这金色的土地不就是佛国的净土么?而那每一闪光都可能是一个童话,佛经里的童话(那里该有多少童话呀)。我想到了禅,我想到了庭院,想到了扫得很净的台阶,想到了日常生活——孔子不就是在其中度限着礼,体会着日常生活中的道么(如果能把孔子发现智慧时的情形写出来,那太伟大了)?想到了戏剧,最伟大的人生戏剧。人生中的大悲大喜,山顶上的阳光。然后逍遥进尘世外的荡荡烟云中。成为人生最高意义上的永恒
  每当太阳落下,黑暗聚拢来,扛着工具回家,我都经过一个水库。这水库是我大爹带领全乡民工十几年前修的。现在由我来享用它。在那深邃的自然里,孔子读书阁,惟有这一潭水透明。对于那清澈,我真无法形容。看着那水,好象我的生命都掉进去了,华闻读书阁。每个自然景物都清晰的、真实的一一倒映其中。使水有了太清晰、太真实的内容。我想成为这一潭水,我也要找到这么纯粹的真。甚至象人们在数学中找到的“一”一样。这或许就是音乐精神。那一一倒映的景物就是真,生命与自然的吻合点。此时,“真&rdq孔子读书阁uo;已呼之欲出。但“真”正要出来,我的一切也就打住了。我也没有成为神。我又回到了生活中,变成一个人。而且从此以后,越来越堕落成为一个人。
  或许幸亏“真”没出来。&ldquo,精彩读书阁;真”是可怕的。或许那“真”出来后,那水会变成毒水(有个梦曾预示过)。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为爱伤心为你痛
  
   乡关遥遥——一个人的寻根之旅
  
   闲庭信步
  
   感觉古龙·傅红雪
  
   网恋
56#

美丽的花儿,树海读书阁
你是一朵美丽的花儿
&nbsp,树海读书阁;静静地在春天绽放&nbsp,铭华读书阁;
你粉红的花瓣似少女的容颜
金黄的花蕊散放着幽幽甜香
你的娇艳 着实让人迷恋
&nbsp,树海读书阁;春天的原野是百花竞放&nbsp,华闻读书阁;
可青青小草只是将对你的思恋
铺向天边&nbsp,树海读书阁;
&nbsp,精彩读书阁;风儿多情的呢喃&nbsp,孔子读书阁;
小鸟不倦的歌唱&nbsp,金霏读书阁;
是否拨动了你爱的琴弦  
微雨温柔的吻痕&nbsp,孔子读书阁;
春阳暖暖的拥抱
幸福的感觉
是否已将你的心儿注满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与生活讲和
  
   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美好
  
   [/url]
  
   [url=http://ecupl.uice.lu/thread-180343-1-1.html]这雨声

  
   中秋吟
57#

十月苍凉,凉如此季
【导读】我在秋高气爽里懵懂的望着天,看着那些风清云淡的岁月叶子落了,可以不再有感情的纠纷。落叶的美,它在短暂的时空里获得了可以轻舞的自由,没有了树的束缚,孔子读书阁

  落了的叶、谢了的花,繁华尽褪。在这个灿烂至死的季节天空依旧是纯净的蔚蓝,树海读书阁生活仍然是淡淡的浅白,华闻读书阁
  
  物是人非给了我太多的悲伤叶子去了,它却懂得如何安慰自己,而我自己呢?看到那些,其主人却不在了。潸然泪下。叔叔去了,一下子有了种空洞的感觉,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天冷了,叶子落了。叶子离我很近,我似乎可以听见它们嘶喊的声音,金霏读书阁。心中一阵阵寒意袭来,但是落下的叶子掩盖了一切,铭华读书阁
  
  记得有一位作家这样说过: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金霏读书阁,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叔叔走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房屋没把他留住,也不是道路把他带走的。他留下了一群可怜的孩子和许多为他悲伤亲人。是什么风把他吹往异世?是什么风把叶子纷纷抖落,树海读书阁,把思念高高挂起?
  
  我在秋高气爽里懵懂的望着天,看着那些风清云淡的岁月叶子落了,可以不再有感情的纠纷。落叶的美,精彩读书阁,它在短暂的时空里获得了可以轻舞的自由,没有了树的束缚。
  
  回首过去,那些所谓的幸福,转身已成陌路。秋风起兮,把那些尘封的名字和过往统统刮掉,树海读书阁,留下一片苍白。我彷徨在秋风里,秋风瑟瑟,凉意透过骨髓,冷得颤抖。水凉了可以再喝,心凉了难再热。也许每天早上从窗户透过照在我书桌上的那米阳光,会给我一丝温暖
  
  起风了,叶子落了,人随着它伤了,爱看读书阁。望着远处那棵伫立在秋风里的那棵树,它凌乱、苍凉、
责任编辑:怡儿】
相关的主题文章:

  
   朝花夕拾(下四首)
  
   所谓的军事化管理
  
   雪悟
  
   终身难忘的情节
  
   潮汐.花.蝴蝶
58#

&amp,精彩读书阁;#160,树海读书阁;江枫散文诗《坦荡》一
&nbsp,树海读书阁;江枫散文诗《坦荡》
&nbsp,树海读书阁;江枫原创: 《坦荡》 阳光轻轻洒脸上、野花悄悄齐绽放,真正的作家是生活的希;真正的诗章、并设有平仄的光芒。 我象太阳温暖着四方、我象春雨润育着心房,我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坦荡的心肠。 我没有最美的语言、却有豪放的诗章,每一句、每一首;都来自那炮火纷飞的战场! 我活得坦坦荡荡、我的诗章里没有平仄的春光,我不想让华丽的平仄迷了你的心房;只想那源于生活的诗歌伴你走四方&hellip;&hellip;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半,一半
  
   七绝.近秋
  
   支教新闻稿_2
  
   [url=http://114.116.231.222088/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95]复 活[/url]
  
   “善也”
59#

奥运年的各种杂想
  奥运已经开始,那就是头等大事了,连腾讯都把原来显示天气的一栏改成了奥运奖牌榜,铭华读书阁中国暂时榜首,精彩读书阁,虽不知道过程,单单看看结果,也有淡淡的喜悦。
  以前,孔子读书阁,一说起奥运会开幕,那是多么让我振奋的事,在让人意识泛白的夏日,奥运比赛仿佛是一剂强心剂。不管喜不喜欢那种运动项目,看上几场也是一种享受。看着中国代表在场上挥汗如雨,领奖台高奏国歌,金霏读书阁,有种敬佩,有种感动。在屏幕前,也能感到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和他们一样身系国家荣誉,倒也像一句话所说的,孔子读书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如今,说来很惭愧,伦敦奥运会具体是几号的几点几分开始的,我都记忆模糊,只知道,它开始了。四年前的奥运会终于可以在中国举行,这应该是中国奥运史最辉煌的一页,十三亿中国人可以昂头挺胸的对着世界高喊一声:奥运,我们也能举办了!那一首《北京欢迎你》连我外婆都会哼哼唱唱了。也许是北京奥运会在我心中的印象太深刻了,爱看读书阁,它已经是个巅峰了,而在巅峰之后要等到另一个巅峰的到来,似乎需要时间的考证,树海读书阁,可能是因为这样,我对伦敦奥运会没有太大的期待了,树海读书阁
  二零零八年,确实是个多灾多难的一年,树海读书阁,冰灾,地震,华闻读书阁,搅得全名身心疲惫,北京奥运会却是可以冲淡这一切的良药。那一年,也正值我们高考,奥运会刚好在我们考完之后,于是,金霏读书阁,好好复习,好好考试,考的好才更有心情看奥运,树海读书阁,成了我们的座右铭,看奥运也是我们心中另一个强大的动力。
  一晃四年了,如今也忙了,一天到晚,当我总算有闲暇时间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了,只想洗洗睡了。就是想在工作的时候忙中偷闲,也会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没有预感的出现,仿佛KTV插歌似的,让人在等待中失望。也许也是空间的问题,伦敦在大洋彼岸,太遥远了,仿佛奥运也离我好远。
  也许,是觉得自己的心有点沧桑了。小时候看奥运,虽不知道运动员的名字,但会说:哇,那个大哥哥好帅气,好有实力啊。于是就偶像似的膜拜,虽然追星族总是遭到批判,但这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神的崇拜,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在呢,中国的奥运实习增强了,运动员年也轻化了,普遍比我小了,那些曾经一度为之激动的运动明星也几乎退役了。看着如今年轻的运动健将,我感觉自己老了,想想奔三了,便会黯然伤神。当然,也更不好意思去追逐太过年轻的星了。也只有,每天看看比赛结果,看到奖牌那么多了,身为中国人,感到高兴,也算是我爱国的表现了。
  光阴如旋转木马,看似周而复始,实际上每一圈都是不同心情不同经历,看似近在咫尺,伸手触的到,可永远也不可能追的上。在一轮又一轮的奥运中,我的心仿佛被激情的奔跑远远落在后头。岁月不会老,老的只会是那一颗曾经奋斗的心。可心不该老,因为我们还要继续生活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临沂行 (一)初到罗庄
  
   《把海沏进茶碗》之风云篇
  
      秋日荷塘
  
   一个人的旅行_1
  
   “萌芽行”,我看行!
60#

勾不起涟漪
  为什么总说不后悔曾经回忆
  
  为什么自责当初的不辞而别
  为什么每天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为什么打破平静又道歉
  为什么给我信息
  为什么要我把你想起
  静谧 一丝
  只想埋你在最心底
  永远不触动肠断的思绪
  似爱非爱 遥不可及
  印象般的几许
  早已凋得斑驳陆离
  已死的心 休提昨日点滴
  干涸的池塘 哪管曾经沧海
  玩笑般的过客 凭和与此厮守
  轻浮的杨柳 置疑为谁摆裙为谁容
  从未开场 已知结局的悲剧
  破损的剧本 载着刻骨的甜蜜
  曾幻想一个人演下去
  却发觉自己的无能为力
  好累 好累
  经不起岁月的冲劲
  我不想演童话 年少已成回忆
  童话里的凄美 拯救他美丽新娘
  因为他的新娘牵着他的伤痛和另一个新郎的幸福
  仅有誓言牵手游戏
  时间 良药 淡忘一切日记
  谁是谁的谁
  如空杯子落入的雨滴
  从无积淀 何来涟漪
责任编辑男人树】
相关的主题文章:

  
   劝在新加坡工作的侄儿
  
   白搭
  
   叶落_2
  
   一个闲适的午后
  
   赶太阳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