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的熟溪桥,
精彩读书阁 &ldquo,
孔子读书阁;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夜泊武义写下的佳句。而我在新世纪的初期,因为在《钱江晚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曾经三次去武义壶山镇与属意于我的E女士幽会,
孔子读书阁,差一点我也成了武义的女婿。我走近武义,在武义先后生活了三个星期,对于朴实的武义这座小城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我的记忆中,
金霏读书阁,武义并不大,但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武义除了能泡温泉,吃土狗肉和牛杂外,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那条百米宽的熟溪,湍急的江水不深,可十分清澈。还有那座古色古香的廊桥--熟溪桥。
武义县位于金华市西南部,地处浙南的深山之中,
树海读书阁,一路车行,但见峡谷幽深,满山苍翠,绿树环绕,竹影婆裟,
华闻读书阁,流水潺潺,风光无限,
铭华读书阁。素有“萤石之乡、温泉之城”的美誉。
武义还是新文化运动先驱、湖畔诗人潘漠华、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工笔画大师潘洁兹的故乡。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吕祖谦等人曾在武义明招寺讲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ldquo,
树海读书阁;明招文化”。
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永康西境始置武义县,隶婺州。传说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名县。后来一度改名为武成县,
树海读书阁,到了唐天祜元年(公元905年)又复名武义县。1958年武义县曾经并入永康县。1961年又复置武义县。至今巳有1300年的历史了,可谓历史悠久、源渊流长。
武义的县城驻在壶山镇,北依壶山、南傍熟溪,依山傍水、山青水秀。武义原先城区面积很小,与我们的老百官差不多大,自从1978年熟溪上建成了解放桥之后,才跨越了熟溪这条历史界河,
金霏读书阁。熟溪也因而成为从西南向东北贯穿武义县城的天然景观带,犹如我们上虞的曹娥江十八里景观长廊。
如今,熟溪这条武义的母亲河已有七桥横跨,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处于正中的被誉为“江南一绝”的熟溪桥,
爱看读书阁。
“遥见人从桥下过,恍疑舟向镜中游。”熟溪桥位于武义市中心,横跨熟溪,通济南北,桥西不远有解放桥,
树海读书阁,桥东有壶山桥,昔时为武义、永康两县和金华、处州两府的交通要津。
沿青石板台阶我们走上了熟溪桥,桥头迎面站着两只威武古朴的石狮,古桥头的墙面和屋顶与马头墙相似,但多了向上卷翘的檐角。走上古桥,桥身两旁的木栏杆独具江南特色,依栏远眺,可尽览武义的小城美景。
熟溪桥是一座屋盖式十墩九孔的木廊桥,干砌条石桥墩,桥墩上堆硬木垛六层,层层挑出长达1.7~2,25米成双悬臂,其上架圆木纵梁,净跨10.~12米,长140米,宽4.8米,桥廊建桥屋49间,桥中建亭阁,楼阁高耸,重檐翘角,甚为壮观。
难得的是一廊一柱,皆有楹联或匾额,平添了人文气息。中有沙孟海等名家书法,各具风骨,颇值一观。
熟溪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始建于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距今年已有800多年。
据《武义嘉庆县志》记载,南宋时期,武义县熟溪桥旁有一个泊船的埠头。后来随着当地人口增多,仅靠船只已满足不了当地人的出行需求。武义县主簿石宗玉为免除百姓涉水过河之苦,献出供俸,筹集资金主持建成了一座十墩九孔的露天木桥。
从此南北天堑变通途,在武义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乡民感其恩德,遂称为“石公桥”,至今桥中央还高悬着一块牌匾“源溯石公”。
该桥后因年久失修而倾塌,直到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重修时才在桥上建起了屋顶,加了桥屋49间,成了风雨廊桥。
熟溪桥曾多次修建,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重建。后来曾大修10余次,成为了如今这模样的熟溪桥。
熟溪桥两侧间隔设置条凳,供游人休息用。条凳把廊桥分成三道,古时两旁走行人,中间通车马。
在现代,熟溪桥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耻辱。1942年5月,日军侵占武义,将熟溪桥桥墩上方的桥屋全部推翻,在桥的上方铺起了铁轨,架起一条铁路直通武义郊外的萤石矿区。在桥的北面,日军还建起了一个萤石矿加工厂。几乎每天,盗运的砩石列车从熟溪桥上通过,刺激着当地人的心灵。
1945年,日军投降后撤离武义,当地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抢修熟溪桥,按清乾隆时重建之原样修复。中设重檐歇山顶的亭阁三间,两端设垂带踏道。
2000年6月23日当晚10时17分,因连降暴雨、水流湍急,特大洪灾冲塌了熟溪桥部分桥墩。全县人民献资捐物予以抢修,历时八个月于2001年5月修复竣工,古桥重现英姿。
今天的这座熟溪桥,交通功能完全弱化,承载起的只是武义人的休闲生活,熟溪桥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的一个休闲场所。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清华大学教授陈志华和其他专家在考察了全国现存的300多座古廊桥之后,认定熟溪桥是我们中国的“廊桥之祖”。
闻名于世的武义熟溪桥与永康西津桥这两座廊桥,可以称为“姐妹桥”,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
相关的主题文章:
享受理发 独倚雨楼望秋水 风雪之夜 等_17 你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