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眼睛里的茶
——读葛安荣的短篇小说《听眼睛说故事》
1
读葛安荣发表在《雨花》杂志2016年第7期上的短篇小说《听眼睛说故事》,我就想到“茶”及“茶文化”。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不似米面是主食,是消闲品,也不是必需品。当下人们物质生活富裕,消闲品有许多,
精彩读书阁,如咖啡、茶、零食等等;人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消闲品也有许多,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还有“书画琴棋诗酒茶”,尤其是“诗酒茶”最受人喜欢。
就休闲式读书而言,有人喜欢小说,喜欢诗歌,喜欢散文,各有所好;而我现在更喜欢小说。小说有“意识流小说”和“生活流”式小说,风格不同,给人的口味也不同,好比是是咖啡与茶这两种休闲饮料。我觉得意识流小说是咖啡,味浓重,
广济读书阁;而生活流式小说则是茶,味清淡修心养性,给人心灵的震撼,私以为是“茶派”小说。
2
葛安荣写的小说,
铭华读书阁,,是生活流式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总给人怦然心动,给人心灵的颤音,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活兴味,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茶式”小说。
众所周知,茶可养生又可修心。茶本身,味清苦,止渴提神,
树海读书阁,明目益思,益寿延年;而茶文化,宣扬的“清致、淡泊、礼仁、平和”的理念,是天地人合一的道家学说,
金门读书阁。因此,“茶派”小说讲究的“宁静、淡泊、返璞、归真”;讲究一个“度”,即中庸,不左不右,适度、适当;讲究的是小说人物的个人特质与社会特质的和谐统一,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
在无所事事时,寂寞时,浮躁时,心烦意乱时,读葛安荣的小说是一种享受,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好似一次品茗。他的短篇小说集《小镇天子》和《黑眼睛》,小说人物栩栩如生,“兴味”盎然,特浓,读完之后,咋就写了身边的某某啊,他的小说如茶,既“解渴”又&ldquo,
树海读书阁;清心”,解无聊、空虚、失落之“渴”清贪欲之“心”,让人淡泊、宁静,返璞归真,
树海读书阁。
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葛安荣喜欢写眼睛,写灵魂里的真善美,写心灵的颤音,他与心灵共舞。小说《听眼睛说故事》,我前前后后、来来回回地读了好几次,甚是喜欢,如与心灵舞蹈,更像是品一杯游走在眼睛边缘的茶。
这篇小说的标题,以通感手法给人迫不及待的欲望,给人一种三维感官的想象,移植了诗歌的创作手法,给人眼睛一亮的怦然心动。耳朵听,眼睛看,故事口说,这是他在小说创作艺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个让人眼睛一亮。
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婚变是普通的现象,“小三”也很流行。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离婚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也不是稀奇之事,也不是丑事,似乎大家都已习惯和麻木了张三李四家的婚变故事。
小说《听眼睛说故事》的描述单元就是一个,一个社会底层的按摩师李德堂与喜媚的婚变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没有勾心斗角的权谋,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却如茶,养生又修心。
写小说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不能忽悠,忽悠读者就是忽悠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盲人按摩师,给他所感动,有心灵的颤弦,多次接触之后,高涨的情绪宣泄,才有了这篇小说。这是一种小说家应有的文化自觉。当然,“听眼睛说故事”也揉融了时代痛点和焦虑,
树海读书阁,隐含着作家的种种焦虑和期盼。莫泊桑说,小说是另一个“自我”的释放和舞蹈,主人公也就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
知道了葛安荣先生为什么写,那么,他写这篇短篇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开篇,用了5、6个修辞,重点写了“眼睛&rdquo,
爱看读书阁;和“阳光”,其实这是一个隐喻,眼睛是灵魂的窗户,阳光是人性的真善美。这是作家的一种社会担当。小说中多次写到阳光,
树海读书阁。这不是自然的阳光,而是坦坦荡荡做人的李德堂心中的阳光。心中装有阳光的人不怕黑暗,心里黑暗的人害怕阳光。阳光心态和黑暗心态的。欲多与欲少的,欲多就贪,欲少即安。结尾时,也少不了写“眼睛&rdquo,
树海读书阁;和阳光。这是茶味,小说的“眼睛”。
4
《听眼睛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似曾相识又面生的熟悉的陌生人。盲人按摩师李德堂,是残疾人,眼睛珠是摆设,眼睛是看不见,但心里亮堂。孟子说:“观察一个人,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
孔子读书阁,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晴,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
虽然李德堂眼睛是个摆设,但他却有眼睛,他的眼睛长在心上,以听来辨识一个人的真善美。鉴于此,我猜到葛安荣为什么要给小说用上了“听眼睛说故事”的标题了。
关于“眼睛”,小说中有生动的描写,如“李德堂一口应允,区区小事,
修身读书阁,明天就叫人装,为你和女儿丫丫装一盏好看好亮的壁灯。”(见第三章)盲人李德堂是不需要壁灯的。但是,为了喜媚装的。晚上打灯笼的瞎子不是白费蜡,而是提醒他人别撞上我啊,更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路。
在李德堂看来,装上一盏灯,不仅仅是为了喜媚和丫丫照明,
爱看读书阁,同时,
金门读书阁,也在有意无意地、善意地提醒别伤害他,给她母女俩照亮人生之路。
“来客走后,李德堂愤怒不已:狗屁老总!他眼睛长在额头上,老子眼睛长在手上,
金霏读书阁,长在心里……”(见第五章)李德堂的眼睛看不见,但他可以通过听,把眼睛移植到心里,用心来看世界。
毋庸置疑,盲人是弱势群体,心理上的自卑使他们自强、自立。主人公李德堂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害人之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该小说围绕着李德堂对喜媚的“接纳、感化和放弃&rdquo,
孔子读书阁;心理历程,
精彩读书阁,围绕一个字“欲&rdquo,
树海读书阁;而展开,对金钱的欲望而展开,欲多即贪,贪则败则散,葛安荣是通过五个对话场景来展开故事,自然而然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此来塑造人物形象。
场景一:“跟你在一起,图的不缺钱花,你有钱养活我们母女俩,这是真话、实话、心窝里的话,你信不信?&rdquo,
树海读书阁;喜媚说,“李德堂的右手嘎然而止,不再摸她的眼睛”。我想:李德堂摸的哪是眼睛,
华闻读书阁?是心。
场景二:&ldquo,
树海读书阁;喜媚,你不能拿!李德堂大吼一声,
宁静读书阁。”在中年男多给按摩费时,他这样写到,区区几字,就把人物写活。
场景三:“喜媚几回催促李德堂去办结婚证,女人要有名分的,没名分拼拼搭搭。闲话闲语压死人呢!李德堂手一指:狗屁结婚证,它不就是一张废纸吗?”“喜媚不再提醒结婚证三个字,心里的疙瘩却结大了,
精彩读书阁,长重了。”
真正的爱情,不是一张纸就能够维系的,
孔子读书阁。李德堂深明其理。这里,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场景四:“李德堂像发现一个惊天秘密:不会吧,不可能吧!停了半天才笑说:你人不走心走了。”
来的总会来,去的留也留不住,随她去吧。眼睛虽然瞎了,但李德堂的心却是明亮的。
场景五:“你们俩都没有眼睛,哪个照顾哪个呀?”“芳芳心里长了一盏灯,我心里也长着一盏灯,两盏灯等于一双眼睛。” 两人心心相印,平淡是美,无欲是善。
“缘来缘去,虽暗亦明,给人一点柔柔的暖意。”著名作家储福金在文后的“推荐语”中,这样写到。
葛安荣通过以上的对话和切点描写,呈现了现实生活的的真实底色,表现得真实可行并生动自然,看不出一丝的拔高和煽情的虚构,
树海读书阁。在这篇小说中,葛安荣以简练而细腻,看似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优美的结构,刻画李德堂“宽容、感化、远离”喜媚的心理流程和生存感觉,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感同身受,给人亲近,深入其境,身在其中,在不经意间植入一些为人处世的哲理,心魔起于“欲”,起于贪欲,他呼唤人性的知足常乐和传统美德的回归。这里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惊心动魄的氛围,波澜曲折的情节,展示真实环境和自我。
5
“世事洞明皆学问,
华闻读书阁,人情练达即文章。”小说家是心理学家也是一个“裁缝”,能敏锐地捕捉生活的故事,尤其是社会底层老百姓的琐事,细腻传神的意趣传达出社会变革中的人物、心态和传统美德的重拾,慢火炖煮普通生活的生命纹理,娓娓道来。
《听眼睛说故事》的结构简洁、精炼,流畅,故事的讲述的心平气和,不慌不忙,不快不慢,不多也不少,时而不时的一个修辞、歇后语和一段“荤话”,让你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震,
金霏读书阁,又似无剪裁地,全面铺开式、水到渠成地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场景、过程,给人一种真实、朴质,无丝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觉,一口气读完,让人不“累”,令人心灵澄明、心境平和。
有人说写短篇小说最能够看出一个作家的文学功力。葛安荣的《听眼睛说故事》以看似平常的语言文字写出不平常的效果,其小说功力是深厚的。如果说小说的写作技巧是“山”的话,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葛安荣的《听眼睛说故事》这篇小说,看似没有技巧,却胜似技巧,已经到达了“看山还是山”的境界。
纵观小说家葛安荣几十年来所创作的短篇小说,就好像一小包又一小包的茶,一包又一包游走在眼睛里的茶,让读者品味和收获一个小说家的社会担当和文化使命。
相关的主题文章:
怀古百家岩 喜看青草翠欲滴 荷塘月下抒 秋天_7 天正在等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