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won

registered

 

Back to the list «678910111213» / 6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here I Can Get a Replacement Screen for iPhone [copy link]

136#

“弯道超越”之感悟
  人们都喜欢走直路,至少当直路就在眼前的时候,没有人会绕开它,去走那弯路。但问题是,树海读书阁,在人生的路上,树海读书阁,有时直路并不就在眼前,树海读书阁,倒是弯路随时都有,差不多的情况是,精彩读书阁,世上总有弯路,只要没有直路可走,那么可以选择的就是弯路。弯路广泛存在,几乎成了一种常识,所以讨厌弯路不仅不现实,而且没有任何意义。生活让我们做的,无非就是走上它,华闻读书阁,到那具体的路上去。可以说这就是常识中的生活了。弯路上果真可以超越吗,树海读书阁
  
  我有一位姨父,他是山里人,以前他每次从山里往原上来,铭华读书阁,必走那崎岖曲折的山路。那路不仅是弯曲的,甚至可以说是形容不出来的,孔子读书阁,不仅要从山脊边穿行,还要从夹缝里开道,孔子读书阁,有一道坡,金霏读书阁,甚至每每不确定有路,而是要爬,金霏读书阁,或是滚着过的。姨父出山往原上来,爱看读书阁,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显然他不仅擅长走山路,而是他也只有弯路可走。他每次走这山路,当然没能超越别人,因为没有人可以超越,大多数时都是孤身一人,唯一可以超越的便是他自己。
  
  后来,他快走到原上的路,有几华里是修了公路的,也就是所谓的直路,但他却并不走这直路,他仍然走老路,从山冲边走那绕着田野的弯路,他之所以不走直路,他自己的说法是直路上铺了沙石,看起来好走,人是舒服,却伤鞋,不如弯路轻便,而且弯路是从头到尾的,不必又走弯又走直,好像很不一致。
  
  大姨父这弯路走了很多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去世了,他是个老实人,我总在回忆二十年前我见他时的样子,我知道他是走了一辈子弯路的,并非不喜欢直路,而是只有弯路可走。
  
  我们每个人都相同,比如相对于用手写信而言,今天的电子邮件是更加直的路,但我想写信还是有写信的好处,手写汉字或许并不比打字更加复杂,更复杂的可能在于我们都被现代化了,都被速度推着往前了,越来越快,快要不认识自己了。有人说,在弯路上,可能有机遇去超越别人,事实上,人最难超越的恰恰是自己,不仅仅是当前的自己,还有曾经的自己。对于弯路,我很留恋。对于这个世界,只要弯路还存在,我觉得喜欢的人还是要走上它。如果一定要找一点复杂的话,那还是问问自己,我该怎么走好它呢?
  
  陈家桥:当代70后作家群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大地之诗》、《坍塌》、《别动》、《化妆时代》,发表出版小说作品近400万字。
  
  
相关的主题文章:

  
   pick调研组的小可爱
  
   Dance to the death
  
   Ade,我的故乡(外六首)
  
    想你是种幸福
  
   3个月
137#

“心态”问题,树海读书阁
一个人说出来的话能不能被别人所接受,孔子读书阁,主要的还不在于他怎么说,爱看读书阁,而在于他说话时的心态,精彩读书阁。同一句话,华闻读书阁,不同的心态,铭华读书阁,其效果是不一样的,树海读书阁。同时,金霏读书阁,有一个好的心态,树海读书阁,也就不会说出不好听的或者是伤人的话了,孔子读书阁
  
  人的语言只是表达你内心信息的一种外在形式,金霏读书阁。而真正这个信息的内涵则是你内心的所思所想、善恶亲疏。这些就形成你当时的心态,又表露为你说话时的举止、眼神、表情、语气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才是你发出的全部信息的最真实、最敏感的部分,才构成你所表达信息的主要内容。
  
  那么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怎样的心态呢?我想就是:平和。平,静也;和,善也。平心静气、亲和善良。“慈者,所以使众也”。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心态,我想既使你不说话,可能别人也会服你一半了。
相关的主题文章:

  
   《广招》序------悼念小平
  
   人生最后一次告别
  
   冥冥之泪
  
   人丑,心要美
  
   一首诗,无字
138#

“忆苦饭”
【导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树海读书阁,哪些人最乐于吃“忆苦饭”?是那些吃厌了鸡、鸭、鱼、肉的有钱人。和鲍鱼、鱼翅、燕窝吃腻的贵人。  
  朋友约我小酌,有一盘野菜引起我极大兴趣。这叫&ldquo,金霏读书阁;苦菊”。茎白白如玉,叶绿绿如翡,树海读书阁。白绿相间,蕊萼紧密,树海读书阁。条状叶缘有小小齿状。无数茎白簇拥在一起,自由散落的条形叶微微低垂。透着淡雅端庄,却也紧跟潮流,树海读书阁,努力地展示最美的自己。那凉拌的白绿相间的苦菊,滴点点红油,精彩读书阁。更显得晶莹剔透,华闻读书阁。在满桌鸡鸭鱼肉中特别显眼,似傲视群芳,鸡群鹤立。好似五六十年代,酒席上满桌的萝卜、白菜、突然上了一碗红烧肉。更像是八九十年代酒席宴上,满桌的鸡鸭鱼肉突然端上了一盘“清蒸鲍鱼”
  
  这“苦菊&rdquo,铭华读书阁;菜,勾起了我40多年前下乡插队,在知青点吃过一顿“忆苦饭”的回忆。
  
  “忆苦饭&rdquo,爱看读书阁;是“文革”的产物。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为了“改造思想”、“拒腐防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听苦大仇深的农民忆苦思甜,吃用野菜和米糠做成的“忆苦饭”。那野菜中就有“苦菊”。
  
  记得开会前由几个知青表演小演唱“想起往日苦”:
  
  “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金霏读书阁,诉苦把冤伸/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仇/千头万绪涌上了我心头/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呼救。”
  
  接下来听一位老贫农忆苦,然后吃“忆苦饭”。当时这种对知青的教育方式很流行。这位“苦大仇深”的老贫农诉苦。老贫农开始讲的还是“旧社会怎么怎么苦,地主老财的心是如何如何的黑,”的标准语言,似乎有稿子,而老农并不识多少字,“忠于职守”的老农还是声泪俱下地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痛说着苦难的过去。慢慢地就是老贫农自己的话了;“六0年,孔子读书阁,没有一个人吃饱过,天天是稀饭,稀饭可以照见骨瘦如材人的脸面,如今山上到处是野菜,那时连可以吃的树皮都没有。那来的野菜啊,孔子读书阁!没有吃的好多人都胖了,那是饿的没营养浮肿啊!”书记一听这老贫农诉起“三年自然灾害”的苦了,马上来到讲台前说;“您家累了,喝点水,休息一会吧!”
  
  “忆苦饭”只有野菜加米糠,野菜是当地老农带着我们去山上挖的。我们并不认识野菜,老农告诉我们这叫“地菜”。这叫“马齿苋”,这叫“苦菊”。今年的雨水多,叶厚梗粗青幽幽绿茵茵的野菜山上很容易找到。不一会儿几个人就挖了俩箩筐。回来在池塘里洗干净。交给做饭的大师傅。我们就等着吃“忆苦饭”了。
  
  我们聚拢在一块‘乒乓球桌’前,站着进食。端上来的是一碗一碗臭哄哄、黄兮兮的东西,这就是忆苦饭啊。原来所有的野草都放到一个大锅里盖着大锅盖煮。绿茵茵的野菜自然变成黄黄的、再放点米糠就稠稠的了。端起碗一股酸臭味直往鼻子里钻。夹一点放到嘴里,怎么没有盐啊!“哦!旧社会有买盐的钱,还要买米的啊!”
  
  老农对我们说,吃“忆苦饭”要大口大口地吞咽。即如此吃忆苦饭时大家还是皱着眉头,觉得味道有点酸,喉咙有点痒,吞咽有点难。让人今生难忘。
  
  今天饱食终日的我们,鸡、鸭、鱼、肉渐渐的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相反的野菜成了香饽饽。以前野菜都是野生的,不管播种、只管采摘。如今野地里、山梁上挖完了,要满足消费的需要,人工栽培的、大棚里种的就越来较多了,野菜也就不野啦。
  
  野菜也远远地超出了它本身的价值。更多的人吃的不是野菜本身。而是一种特殊享受,一种特权象征。无论是都市的“老乡长饭庄”,还是乡下的“农家小餐馆”,在大饱口福的食客中,有相当一部分食客是达官贵人。他们开着公车、花着公款去吃“忆苦饭”,
  
  不同时代的“忆苦饭”,味道似乎有天壤之别。虽然同样是野菜和粗粮做成,但由于烹饪、吃法和吃感不一样,就存在着明显的苦与乐的反差。以前吃忆苦饭是为了不忘过去的苦,如今吃“忆苦饭”则是为了“吃乐”。以前吃忆苦饭是要组织“动员”。如今吃“忆苦饭”是要自己寻觅。以前吃忆苦饭是不要钱的,如今吃“忆苦饭”是要出高价钱去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哪些人最乐于吃“忆苦饭”?是那些吃厌了鸡、鸭、鱼、肉的有钱人。和鲍鱼、鱼翅、燕窝吃腻的贵人。我们一般人偶然也吃“忆苦饭”,那也就是换换胃口,更多的人怀着对“地沟油”“吊白块”“激素”“农药”的恐惧。以为“野菜”是天然、纯绿色的,其实也不尽然。
  
  吃野菜,人们往往会将其与饥荒或艰苦环境联系起来。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野菜,在科技的作用下,名厨的传教下、正以其特有的风味越来越多地走上了人们的餐桌,野菜也没有往日那样苦了!
  
  我虽然不喜欢那时的“忆苦饭”,但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我记忆深刻。还有一句“吃的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的哲理名言记忆永远。
  
  2011.04.06.
  
  武汉
【责任编辑:可儿】 
相关的主题文章:

  
   “你”
  
   [/url]
  
   [url=http://www.diandatiku.cn/home.php?mod=space&uid=16928&do=blog&quickforward=1&id=107309]2020苏北骑行记之三

  
   friend
  
   “三公”欲正扼其首
139#

“愁”之妙喻及联想

 &nbsp,爱看读书阁;&nbsp,树海读书阁; 我们说&ldquo,孔子读书阁;愁&rdquo,树海读书阁;是极难把握,极难触摸到的一种情绪,树海读书阁,但在一些“大家”笔下,往往用比喻来形容,华闻读书阁,使审美意象物化形态具有可感性特点,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却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愁&rdquo,金霏读书阁;是一种感情思维,在古人笔下,一入诗一入词,金霏读书阁,就变得仪态万方,熠熠生辉起来。它有重量、有数量、有长度;它如山、如海也如一江春水;它似烟草、似柳絮,也似绵绵细雨。那忧愁、闲愁,精彩读书阁,哀愁在古人的笔下都具体化、形象化了。愁是有重量的。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赵嘏的&ldquo,铭华读书阁;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使得抽象的“愁”具体化,孔子读书阁,“愁”有了长度,有了体积。这种比喻到了南唐李后主手里,又有翻新:“问君能有几多愁,树海读书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不但有长度,而且有动态,不可见的“愁”,成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这个比喻所引起的读者的联想,比“白发三十丈”更广、更深、更远。秦观的“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从以山喻恨,以水喻愁,改用重重叠叠的书信砌成愁恨,极为罕见。词人身羁郴州,回乡无望,尽管鱼雁频通,亦不过借抒离愁别恨而己。因此书信越多,恨也堆积得越高。用无数的“梅花”和“尺素”堆砌成的恨,就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令人可感、可见,甚至可以触摸得到。更妙的是贺方回言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他笔下的“愁”,简直是铺天盖地,弥漫无际,有声响、有色彩,能飞会长,这又是一个创新。李清照笔下的“愁”也别有一番情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竟会有重量,竟把“愁”搬上了船。到了金代董解元,把“愁”从船上移到马背上,怕马儿“驮也驮不动。”王实甫又把“愁”从马背上移到车子上,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像这样具体可感的形象的出现,会使人“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感觉到人物心灵上难以承受的重压。“愁”能用船载马驮车装,喻得新,喻得妙,有创新,构成情景兼备,情也入景,景也传情的意境。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了。岂不知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愁”字是上秋下心,“揪心”二字是人人能体验得到的难过。手是外面而心与手有肚子相隔,手怎么揪到心呢?因而干脆就把手傍给去掉了,就变成了上“秋”下心的会义字。这虽属戏说,真的希望那天能把这“愁'字给揪掉!
  
  

相关的主题文章:

  
   20多年才相聚_1
  
   [/url]
  
   [url=http://121.5.139.57/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9505&fromuid=14]7月12日岭师支教故事+绿芽社会实践队+教育科学学院(4) (2)

  
   2012我的幸福年
  
   “传承”社会实践队
140#

[碗泉歌散文] 初 夏,树海读书阁
还在津津乐道春天的踏青赏花、还在回忆春游的美好收获、还在品味春食野菜的香味,初夏的感觉就来了,&ldquo,树海读书阁;热&rdquo,铭华读书阁;立即感觉到了,随着五一刚过,城里,街上多了少女少妇飘逸的夏裙,多了少男俊男的短衫,华闻读书阁,空中不时鸣叫着清脆的鸟儿,花间纷飞着五彩缤纷的蝴蝶,春捂的老人顿觉热的感觉,毫不犹豫脱下罩装。    北方的乡野在初夏最为风光,碧野万里,孔子读书阁,山青水秀、麦苗绿油油,精彩读书阁,满目青翠,孔子读书阁,雨后的大地更使青翠欲滴,树海读书阁。在我的故乡关中大地,金霏读书阁,一年之中初夏最美,我最骄傲的是介绍故乡的初夏,满目皆是景,一片绿色的海洋,美不胜收。“塬上耸立封神台,金霏读书阁,塬下有朋远方来,爱看读书阁,踏山穿林槐花饭,极目麦浪怡情怀。    &rdquo,树海读书阁;初夏的故乡,过了春花季节,未到秋实时候,正如有人在立夏诗中言道,“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花开花落,果实初长成,苹果、蜜桃、甜杏、核桃、李子、花雕等结出果实,油菜籽结籽,小麦扬花灌浆,黄瓜结果、豆角挂串、蜜蜂采蜜,一切都在孕育丰收中,给勤劳的庄稼户以新的希望。    而座落在田野农庄中的法门古刹、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野河山槐花生态区,因佛祖舍利、杨贵妃故里、姜子牙封神台、三萧传说等旅游像初夏一样热了起来。初夏的五月,红色的五月、美丽的五月、魅力的五月。初夏的五月,如花的五月、如歌的五月、如画的五月。    如诗的五月,我们迎来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劳动最美;如梦的五月的歌声多么嘹亮,五月鲜花多么芬芳,五月放歌,劳模情怀;五月梦想,满怀希望。初夏的关中热浪袭人,而更比初夏热的是文坛巨匠、长安老人、小说《白鹿原》的创造者陈忠实老师的离世,在文坛、在民间、在关中、在中国,在世界,引起阵阵的悲痛,“斯人已乘白鹿去,此间幸留白鹿塬。”正是长安白鹿塬樱桃红了的时节,先生驾鹤而去,把美好留给了人间,把思念留给文学,先生的文章和人品都赢得人们的尊重。    初夏的绿是一年中最为茂盛的时刻,初夏的热是一年中感受最为敏感的时刻,突然的升温,使人迎接不及,随后便是天气逐渐变热,炎热的夏季就要来临了。青翠的绿,随着麦子的成熟,“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浪翻金浪。”绿色逐渐减少,夏天过后,秋实秋果挂满枝头藤蔓。    初夏是美丽的,没有初夏的魅力孕育,哪有大自然的春花秋实?人生也一样,没有努力奋斗的少年、拼搏有为的青壮年,哪有辉煌瑰丽的中年和老年。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个城市几个女人与几十载冬天(其三)
  
   上帝是仁慈的
  
   因为爱你
  
   季节心语
  
   一直都在心里
141#

[碗泉歌散文] 初 夏
还在津津乐道春天的踏青赏花、还在回忆春游的美好收获、还在品味春食野菜的香味,初夏的感觉就来了,金霏读书阁,&ldquo,精彩读书阁;热”立即感觉到了,随着五一刚过,城里,街上多了少女少妇飘逸的夏裙,多了少男俊男的短衫,树海读书阁,空中不时鸣叫着清脆的鸟儿,树海读书阁,花间纷飞着五彩缤纷的蝴蝶,孔子读书阁,春捂的老人顿觉热的感觉,毫不犹豫脱下罩装。    北方的乡野在初夏最为风光,华闻读书阁,碧野万里,山青水秀、麦苗绿油油,树海读书阁,满目青翠,雨后的大地更使青翠欲滴。在我的故乡关中大地,一年之中初夏最美,爱看读书阁,我最骄傲的是介绍故乡的初夏,满目皆是景,金霏读书阁,一片绿色的海洋,美不胜收。“塬上耸立封神台,塬下有朋远方来,踏山穿林槐花饭,铭华读书阁,极目麦浪怡情怀,孔子读书阁。    ”初夏的故乡,过了春花季节,未到秋实时候,正如有人在立夏诗中言道,“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树海读书阁,故名立夏也。”花开花落,果实初长成,苹果、蜜桃、甜杏、核桃、李子、花雕等结出果实,油菜籽结籽,小麦扬花灌浆,黄瓜结果、豆角挂串、蜜蜂采蜜,一切都在孕育丰收中,给勤劳的庄稼户以新的希望。    而座落在田野农庄中的法门古刹、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野河山槐花生态区,因佛祖舍利、杨贵妃故里、姜子牙封神台、三萧传说等旅游像初夏一样热了起来。初夏的五月,红色的五月、美丽的五月、魅力的五月。初夏的五月,如花的五月、如歌的五月、如画的五月。    如诗的五月,我们迎来五一国际劳动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劳动最美;如梦的五月的歌声多么嘹亮,五月鲜花多么芬芳,五月放歌,劳模情怀;五月梦想,满怀希望。初夏的关中热浪袭人,而更比初夏热的是文坛巨匠、长安老人、小说《白鹿原》的创造者陈忠实老师的离世,在文坛、在民间、在关中、在中国,在世界,引起阵阵的悲痛,“斯人已乘白鹿去,此间幸留白鹿塬。”正是长安白鹿塬樱桃红了的时节,先生驾鹤而去,把美好留给了人间,把思念留给文学,先生的文章和人品都赢得人们的尊重。    初夏的绿是一年中最为茂盛的时刻,初夏的热是一年中感受最为敏感的时刻,突然的升温,使人迎接不及,随后便是天气逐渐变热,炎热的夏季就要来临了。青翠的绿,随着麦子的成熟,“远也黄,近也黄,遍地麦浪翻金浪。”绿色逐渐减少,夏天过后,秋实秋果挂满枝头藤蔓。    初夏是美丽的,没有初夏的魅力孕育,哪有大自然的春花秋实?人生也一样,没有努力奋斗的少年、拼搏有为的青壮年,哪有辉煌瑰丽的中年和老年。
相关的主题文章:

  
   80后的超级奶爸 作家选刊10期
  
   2012-03-20
  
   当时只道是寻常_6
  
   云种百年心
  
   岁月印记
142#

[碗泉歌散文] 秦岭山的记忆,爱看读书阁
小时候,我生活故乡,金霏读书阁,背靠北山(乔山),面临渭河,远眺南山(秦岭)。常在作文中引用“秦岭起舞,渭水歌唱”歌颂自己的故乡;也有俗语讲天气,&ldquo,树海读书阁;南山亮一亮,北山不敢强。”来形容雨后天晴,精彩读书阁,气候的变化,树海读书阁。    参加工作后,有幸生活的小城就在秦岭脚下,八百里秦川关中平原的西端,树海读书阁,每当雨后,秦岭山峰便格外清晰可见,而当晴空万里,阳光照射,青翠碧绿,五光十色,色泽斑斓,华闻读书阁,巍峨挺拔,孔子读书阁,错峰起伏,绵延不断,更突显华夏父亲山的威严和雄伟,它是天然的优美山水画。    四季的交替,秦岭都有不同的风采。春风春雨伴随的春暖花开,踏青赏花的人们布满山涯,满山的迎春花、野桃花樱花等开在山梁疙瘩、沟岔河畔,春来了,河开了,水流了,&ldquo,金霏读书阁;细雨鱼儿出,铭华读书阁,微风燕子斜”,春色把秦岭打扮成二八娇少女,那么温柔贤淑。夏的炎热抵不过秦岭的凉,气温的变化在秦岭出现“偏差&rdquo,树海读书阁;,夏无炎热,它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孔子读书阁,每当暑期,成群的纳凉队伍拖儿带女齐聚秦岭。秋色的秦岭,果实飘香,枫叶红,树叶黄,层林尽染,秋雨漫漫,雾锁山间,神秘而飘渺。冬雪覆盖的秦岭,犹如山舞银蛇,偶尔的人兽经过,仿佛笔走龙蛇,留下雪的“沙盘”画。    曾有《大秦岭》风光记录片,把人文、地理、生态、植被、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犹如《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美味厨艺,绘声绘色。韩愈曾曰“云横秦岭家何在?”李白曾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宝成铁路,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天堑变通途,蜀道不在难。而盘旋而上的秦岭隧道,成为秦岭的壮观,隧道成马蹄型,火车在迷宫型的线路上行驶,使人眼花缭乱,随着未来规划实现的高速铁路、公路实现,秦岭沿途风光将一览无余。秦岭是祖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我们可在岭北享受积雪的严寒,又可在岭南望见山水绿色。秦岭之尖的太白主峰,气候寒冷,空气稀薄,植被稀少,但著名的“太白积雪六月天”景色,令游人络绎不绝。    秦岭山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等是国家保护稀有动物,秦岭又是天然的植物宝库,有多少名贵的中药材谁也说不清。秦岭山中盛产核桃、木耳等山货山果,滋养着世代的山里住民,真是靠山吃山啊。秦岭山中还藏着一个风景如画、山水宜居的县城,七彩风县,近年来,以羌文化为龙头,以山水为依托,以生态游为主题,旅游业红红火火。    过去觉得,山城的称谓比较土,不少人还建议不提便罢。现在看来,平原有平原的好处,山有山的优势,处在秦岭脚下的山城,人们可春踏青赏花,夏玩水避暑,秋食山果野味,冬踏雪寻梅,其乐融融。秦岭的记忆在心中,日常我们享受了秦岭山的恩惠,接受了秦岭山的润泽,呼吸了秦岭山的新鲜空气,享受了秦岭山的负离子,少了雾霭,多了健康,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它。秦岭山啊!迷一样的山脉,我们倍加珍惜它。
相关的主题文章:

  
   《钓船笛》十首
  
   一见,不如不见
  
   新秋听虫儿
  
   不听乱世的耳语,只看想要的风景
  
   磋砣岁月里发生的故事--一个女人的变迁
143#

“愤青”之于当今中国,树海读书阁
  当今国人对于“愤青”一词并不陌生,就其词性而言,当属于贬义或者在特殊语境里可作中性词。时下社会对于“愤青”一词的定性,彰显了绝大多数国人精神世界的颓废,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人对于被“特色”摆弄命运的无奈。伴随着“特色”现象的层出不穷,“愤青”一词的内含也在发生着变化,树海读书阁,它不再只是情绪激昂的青年人对于现实不满的反映,孔子读书阁,渐渐还包含了血性尚未被完全阉割的成年人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诉求。
  
  虽然“愤青”一词是全新的网络语言,可是近现代中国愤青现象却并不新鲜。最具典型的当属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一些刚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青年人,从顺民的封建意识中觉醒,关心国家民族命运,以一种年轻人激情方式表达他们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社会发展的诉求。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与稚嫩的胸膛迎着枪口与利刃,展示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希望。
  
  无论对于伟大领袖如何评价,可是他有些话还是非常正确的(可能当初具体用意存在局限性):“你们年轻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蓬勃向上,代表着民族的发展方向,任何乌云都遮挡不住,总会把希望的光辉撒向人间。所以列宁说,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因为他们同上帝一样追求光明。可是“这个太阳”不被我们的现实社会所见容。接班人教育,让曾经冲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方向的年轻的炎黄子孙,成了跟随“革命前辈”完成他们理想的跟班,他们只需要向着前辈指引的方向冲就是了,不再需要辨别前进的方向,历经半个多世纪,年轻人的思想功能如同现代人的器官阑尾一样退化了,推翻帝制的年轻人的后代,追求光明的意识还没有能形成传统,金霏读书阁,就被“转基因”了。
  
  看看我们现代的发展轨迹就能察觉到这种状态,众多的年轻人,被引导着,今天打倒这个,明天打倒那个。今天同志加兄弟,明天就反目成仇血肉相搏。今天还为“理想&rdquo,金霏读书阁;而拼搏,明天自己却成了别人实现“理想”的打击对象。绝少有人思考为什么如此的。笔者曾经作过一个梦,梦见周围都是些行尸走肉,偶尔有几个不听摆弄的,众多行尸走肉会立即察觉出“生人味&rdquo,铭华读书阁;来群起而攻之。弄得那些残存思想不听摆弄的人惶惶不可终日。苍茫大地,生气日销,杏黄旗向东一晃,都冲各了东边,再向西一晃,树海读书阁,又都冲向了西边。醒来惊出一身冷汗来,窥透天机,孔子读书阁,是要“遭天谴”的。
  
  &ldquo,精彩读书阁;小悦悦”走了,一个孩子,树海读书阁!在众目睽睽之下,她已经忘记了疼痛,她是被&ldquo,爱看读书阁;冻死”的。紧接着,杏黄旗一晃,华闻读书阁,又有人群起而救援一个伤者,于是国人掩耳盗铃地把国人残存的善良当作常态,以为这个社会还是温暖的,说什么我们的社会从来就不缺善良,那个被冻死的孩子只是一个不幸。这么多年,“有生人味”的在我们这个环境里都很难存留,《丑陋中国人》的作者柏扬就是其中一个。仅就这个书名,他就不知道挨了多少骂,受到多少诅咒。善于意淫的国人会援引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众多“成就”来回击“丑陋”。我们中国人有过那么多辉煌,怎么可能丑陋呢!可是这种逻辑只是使用在中国人身上的专利,用在其他国家、民族就不具备这种逻辑了。近一百年,产生世界绝大多数科技成就的美国就没有中国这份幸运而被一些国人视为“丑陋”!
  
  让“有生人味”的国人“无语”的还是相当多的国人对这种特色逻辑笃信不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用在美国人身上就叫霸权主义,用在“社会主义”身上就叫解放。我们饿死自己的国民去援助非洲,“被抬进联合国”叫得道多助,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国家、民族接受美国式的民主理念,被视为美国称霸的结果。那些国家游行罢工被视为混乱,我们自己“被和谐”视为优越。在宪法中取消罢工权,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是代表着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所以工人罢工就是侵犯工人阶级整体利益。你被迫成了奴工,那只是特例,不代表着工人阶级利益被侵犯。你跳楼自杀那是你自己的事,与工人阶级没有关系。对于这些特色,你都必须接受,不然你就将被叱责为“愤青”。
  
  那一个个在周围人的麻木中无助地死去的国人,那一个个帮助他人没有好下场的国人,那一个个在强拆中燃烧了自己却照不亮这个民族前程的国人,面对“那一个个……”你都不能“愤”,不然愤青的大帽子就会把你压得抬不起头来。许多古稀老人,甚至耄耋老人,他们本身都是现行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可是他们身上的“生人味”让他们“愤”!人民大学前副校长,著名学者谢韬老人,临终之前还在苦苦为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寻求光明的未来。
  
  愤青,是因为他们有了他们自己对于现实的看法,因而生愤。可能他们的看法不成熟,可那是他们灵魂存在的体现。那些幼稚的灵魂在以殉道者的勇气追求光明,在展示生命的反应。时下中国的悲哀,不在于“愤青”的幼稚,而于国人的麻木。愤青幼稚却是一种追求,麻木的“成熟”却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对于未来已经没有了期盼。无所求,则不无所获。对于麻木者自身,可能获得现实的利益,但对于他们的民族,则没有了光明的未来。
  
  “愤青”是这个民族残存的一点希望资本,他们需要鼓励,须要引导。一把年纪的同仁们,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理想,要靠他们来实现。鼓励引导他们比我们自己去努力还要重要,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炎黄子孙,不仅需要殉道的勇气,还需要延续殉道勇气的智慧。我们呵护年轻人的激情(牢骚),应该象呵护我们自己的眼珠一样。谁说“愤青无益”!牢骚是一种生命的反应,要比麻木珍贵。鼓励引导其成为追求民族光明未来的动力,是所有思想残存的成年的人使命。
  
  “愤青”不应该再是贬义,而应该是民族希望的代名词!
相关的主题文章:

  
   “毛香”粑
  
   午后悬崖
  
   做一纸落花,住在你的相思里
  
   我想伤,一辈子那么久
  
   《红楼梦》阅读笔记本(之五)
144#

“意表之外”
“意表之外”
  有恒先生在《北新周刊》上诧异我为什么不说话,我已经去信公开答复了。还有一层没有说,树海读书阁。这也是一种新的“世故”。
  我的杂感常不免于骂,金霏读书阁。但今年发见了,我的骂对于被骂者是大抵有利的。
  拿来做广告,孔子读书阁,显而易见,不消说了,华闻读书阁。还有:1,天下以我为可恶者多,孔子读书阁,所以有一个被我所骂的人要去运动一个以我为可恶的人,只要摊出我的杂感来,便可以做他们的“兰谱&rdquo,精彩读书阁;〔2〕,爱看读书阁,&ldquo,金霏读书阁;相视而笑,莫逆于心&rdquo,铭华读书阁;〔3〕了。“咱们一伙儿&rdquo,树海读书阁;。
  2,假如有一个人在办一件事,自然是不会好的,树海读书阁。但我一开口,他却可以归罪于我了。譬如办学校罢,教员请不到,便说:这是鲁迅说了坏话的缘故;学生闹一点小乱子罢,又是鲁迅说了坏话的缘故。他倒干干净净。
  我又不学耶稣〔4〕,树海读书阁,何苦替别人来背十字架呢?
  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也许后来还要开开口。可是定了“新法”了,除原先说过的“主将”之类以外,新的都不再说出他的真姓名,只叫“一个人”,“某学者”,“某教授”,“某君”。这么一来,他利用的时候便至少总得费点力,先须加说明。
  你以为“骂”决非好东西罢,于有些人还是有利的。人类究竟是可怕的东西。就是能够咬死人的毒蛇,商人们也会将它浸在酒里,什么“三蛇酒”,“五蛇酒”,去卖钱。
  这种办法实在比“交战”厉害得多,能使我不敢写杂感。但再来一回罢,写“不敢写杂感”的杂感。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一五四期。
  “意表之外”,是引用复古派文人林纾文章中不通的用语。
  〔2〕“兰谱”旧时朋友相契,结为兄弟,互换谱帖以为凭证,称为金兰谱,省称兰谱,取《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意思。
  〔3〕“相视而笑”二句,见《庄子·大宗师》,即彼此同心,毫无拂逆的意思。
  〔4〕耶稣(约前4-30)基督教创始人。据《新约全书》说,他在犹太各地传教,为犹太教当权者所仇视,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钉死在十字架上。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为人处事
  
   不知道
  
   不如不遇倾城色_1
  
   《炎热的夏天,可心却变得柔和了》
  
   [落英缤纷]你和我
145#

[原创]有朵菊花在透明的杯子里开放(散文诗四章)
【第一章】
  也许,就是因为他和她还有我和你的心愿,孔子读书阁,才在光的痕影里叙说最终的归宿。
  颔首每一个春秋的壮美,树海读书阁,深情地感触到了许多美丽和丑恶的情愿行色,华闻读书阁
  真的,金霏读书阁,有朵菊花在透明的杯子里开放,开放成来自灵魂深处的那一份美好承诺
  爱与恨的真实过程,树海读书阁,让所有的目光都在那些泪珠里感叹万千,铭华读书阁,怆然风姿,金霏读书阁
  有多少梦寐以求,就这样伴随着点滴时光,孔子读书阁,飘然心地,树海读书阁,划过沧桑
  美丽灵魂就在光中鲜艳,精彩读书阁,然后,又在色彩里变得更枯瘦和干瘪,寂然风采。
  
  【第一章】
  意念中的寄寓,爱看读书阁,有多少不满和空虚,树海读书阁,驱使灵魂花瓣踏上了许多风雨淋漓的岁月
  伫立在孤独的景象里,才发现所有的梦想早已经被那些真情所欺骗。
  就在那一条孤独的路途之中,让我分享着那些点滴的清香,真切了许多伤痕的故事
  因为和所以,让秋风吹乱了你美丽的头发和最终的思绪,陷入五光十色当中。
  就在他和她的疯狂杯盏里,疼痛真爱,在许多絮语的片断里挥霍青春
  最终的开放,在那些流行的歌声和笑语里默默掩盖悲壮的喧嚣,透过心扉,灵魂斑驳。
  
  【第三章】
  因为我和你的梦想,已经被高度的葡萄酒味道吹得血液奔放而诗情画意,搅乱心境。
  因为你和我的奢望,在辽阔的荒野上被那些风雨淋疼了灵魂深处的大小伤痕。
  因为许多目光的勾兑,成为最时髦的形影飘荡,让最孤独梦想在光点中得到升华。
  因为那些得失的给予,终于在那透明的杯子里,悄然着风干的身心。
  舞曲飘然,心思激荡,就在他和她的感叹声中,美好的愿望跌落殇之深谷。
  最终的感悟,让所有的色彩的光着晕涎,灵魂在空中游荡,寻找最终的归宿愿望。
  
  【第四章】
  真的,带着许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意念,走进了那一位画家的思想灵魂深处。
  让一个个翘首和俯视,都成为一页页青春的版画,在创痕中许愿,在开放里万般风采。
  是啊,美丽的形态,已经不足为奇,每一分每一秒都会被碰撞,被擦伤,被枯萎。
  有朵菊花在透明的杯子里开放,遗留着许多发自心底里的点评,风流惆怅。
  有朵菊花在透明的杯子里开放,无法逃脱容颜的枯黄,身心早已伤痕累累。
  有朵菊花在透明的杯子里开放,心灵梦寐就这样在无奈和多彩中飘絮容颜。
相关的主题文章:

  
   公寓相识---广州印象之五十三
  
   《彭蠡流韵》序
  
   等待_10
  
   3的生命,用诗绽放
  
   此故乡非彼故乡
146#

“我”心所想
       夏季,稻麦在一茬一茬的生长,后勤的责任一天一天的背负。

  &nbsp,金霏读书阁;    今天收到了来自后勤组组员的心得感想,不多,树海读书阁,但也体现出他们的内心所想。

&nbsp,华闻读书阁;      也许,你会看到后勤组的同学会因不够饭菜吃而选择吃剩饭剩菜,但是在他们眼里,这倒成了可以“开小灶&rdquo,树海读书阁;的理由。炒冷饭虽然很香,但吃多了并不一定有益。你有见过当热喷喷的白米饭一“抢&rdquo,树海读书阁;而空的时候,后勤组集体自觉的从另一边的小饭煲里捞起上一顿加热了的剩饭,或是勺起用前一天吃剩的饭煮成的粥饭,不然就真的开小灶煮面吃了,铭华读书阁。假如,你觉得开小灶在三下乡是一件幸福的事,很抱歉,其实,这是一件“清道夫&rdquo,爱看读书阁;的工作,孔子读书阁

       有一种会以残剩等食物为食的鱼,叫做“清道夫”鱼,它们被称为水族中的忠实&ldquo,金霏读书阁;清洁工”。而后勤组的组员们则是我们队伍忠实的后盾。他们每天忙碌,都会觉得累,树海读书阁。趁着工作闲暇,会选择回宿舍休息。所以他们有时候也会像在“倒时差”一样,我们在活动,他们在争取时间,以便更好地为我们工作。有位队员说:&ldquo,孔子读书阁;在后勤组工作这几天,比起喜欢这个工作,精彩读书阁,支撑我忙碌下去的,更多的是责任吧。”

       在他们看来每天早起买菜,防止食材被蚊蝇 “袭击”,炒菜有炒的淋漓,只为了看着队员们开心的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就会使自己开心得忘记一天的辛劳,让一天的忙碌变得无比有价值,让一天的劳顿没有白费。

       柴米油盐酱醋茶,再细到个人用品的帮忙采购,厕所垃圾袋的更换。他们依然在无形之中成了整支队伍的“队妈”角色,担心我们吃不饱、吃不好、口味不合、饭菜不香,有担心我们用不好,用得少,缺斤少两的,杂七杂八的。于是就在情况允许之下,会尽力出去买回来,而且买得还挺不容易的。就好像每天出去买菜会担心菜不新鲜,买的分量不够,能买的菜的品种又少。如果想要有更多的选择,就要坐车去更远的镇上去,却又担心赶不上做饭……“队妈”的操心,“队孩”们,你们知道了吗?感受到了吗?

       开饭时,会赶紧到队员面前通知,在楼上的到楼上喊,在楼下的在楼下叫,有时还会带着一个铁盆,一个锅铲“敲锣打鼓”似的催喊着,甚至还会见着一人就抓一人去吃饭。但,手是温柔的,暖暖的。就像他们为我们服务的心一样
相关的主题文章:

  
   五月玫瑰红
  
   想念李承恩老师
  
   《史记》之荆轲刺秦王
  
   以己之名
  
   云的那端 我们相约
147#

“我们”是谁?
  “我”和“我们”意思不难理解,“我们”用途颇多。在此,树海读书阁,说说双方一对一辩论时出现的“我们”。
  前几天在一知名大论坛看到一篇驳斥他人观点的文章,读着读着感觉作者人数增加了,由单数变为了复数,由个体变为了集体,该作者阐述自己观点时,由“我”稀里糊涂地变成了“我们”,文中不时以“我们&rdquo,树海读书阁;的字眼儿出现,令愚好生糊涂颇为不解。
  该文是否以单位或集体名义发表?作者究竟是以个人还是单位、组织或某团体授权发表高见?从头至尾仔细拜读了两遍,署名的作者还是独独一人,文头文尾也未见某某群体或单位授权,抑或与某某人合著的字样,如果愚理解没错,这篇高论应当是篇表述个人观点的文字,与他人或集体无涉。
  这就怪了,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思想见解,文责自负,与他人丁点儿关系没有,但文中一个劲儿地扯“我们我们”的干嘛?什么意思,树海读书阁?那个“们”从何而来?是何人?他们都知道被你不打招呼随随便便拉进来了吗,孔子读书阁?其中一些句子挺逗的,“我们认为”、“我们从来”、“我们看到”……谁是那个&ldquo,树海读书阁;们”啊,到底“我们”究竟是谁们啊?莫非是引用他人的语句或观点了?文中也并无引文或借用语句,那么“我们认为”……中的&ldquo,爱看读书阁;们&rdquo,金霏读书阁;系何人呢?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晕乎乎的。
  过后想想也不为怪,有人辩论时总是喜欢把我变成我们,给人以领导发言或领导授权发言一般,精彩读书阁,给人以组织或集体对个人之感。愚前几年在一家文学网站做杂文编辑就碰见一个这样的。两个会员为中国该不该买美国国债而争,辩论时甲不停地用我们我们的,颇有居高临下人多势众气势夺人之势,仿佛他代表了一个派别出阵迎敌一般,抑或是某部委的新闻发言人,乙说你是谁啊?你说的“我们”是谁啊?他们同意你的观点了吗?甲颇自信地说没人授权就不能代表了吗?“你真行!谁人你都能代表,直接下文件发命令不就完了!”乙说完闪身走人。后来知晓,甲是一家外企高管,孔子读书阁,收入不菲。乙说,金霏读书阁,才是个外企高管,我还以为是什么不得了的大官呢?就是董事长总经理在网上发言和下岗职工农民工别无二样,只能代表你自己!
  其实,文章中出现“我们”的时候并不稀奇鲜见。媒体上经常可见的社论、社评、特约评论员文章、编者按、编后语、新闻发言人的发言等中,“我们”并非鲜见。那是代表一级组织、一个部门、编辑部或媒体自己说的话,用复数“我们”在情在理无可挑剔。而网民个人发表文章,如无组织或他人授权只能代表作者本人,仅仅是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或组织部门无关。
  “我”和“我们”一字之差,含义显然不同。我,是单独的一个个体,多个“们”就成了一群人、一个集体、一个派别或一级组织,两者在质上和量上截然不同。我说的,系个人观点;我们说的,内涵可以想象或理解为多个答案,其作用大小轻重不言而喻。
  随随便便滥用“我们”的实质是,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而代表他人的问题。能代表,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在特色园子里,代表和GDP一样具有幽默性,华闻读书阁。想让代表不一定能如愿,不想被代表又时常稀里糊涂地被代表,铭华读书阁。能随口说代表谁谁的除了官员还有何人?人家领导挂在嘴边“我代表”,尽管事先没有征求屁民的意见,或未经同意,但人家有那个职务,把你代表了就代表了,屁民能奈何?而同属屁民之列的屁民,不打招呼随随便便代表他人就有点自大了吧?莫非作者是某领导?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品读了两三遍还是看不出丝毫作者是领导的内容和意思,虽有领导口吻和意味,抑或有几分领导的架势和气势,但终究没看见作者就是领导的实据。这就有点幽默和费解了。绝大多数国人现在对一无所知情况下被代表,颇反感颇厌恶,没经过同意就被代表了在某种意义上形同被强奸一般。这方面网文已有颇多高见,此不赘言了。
  这个简单直白的小道理该文作者未必不清楚不明白,是无意疏忽还是有意为之,作者未言不便猜测,但读该文委实有集体对个人、众人打一个的感觉。实际上,能否驳倒对方观点根本不在于人数多寡,在逻辑、论据等方面站不住脚不要说几个“我们”,就是百个千个“我们”又有何用?文章在于以理服众,辩论在观点能否驳倒对方见分晓,在于以理服众,在于说理的本事和说出的是否是“理”,而不在其他。讲不出道理,满篇皆尽“我们”也于事无补。真要是说理不赢人,倒不如我就是我,何必拉那些一无所知的“们”来凑热闹和垫背。说的客观中正合情合理,一个人也能傲然挺立鹤立鸡群,无须乎虚张声势自封代表来“我们、我们”的。
  如果说,作者无意,也不必为此较真儿计较,可一笑了之。如若作者有意为之,用心何在呢?
  客观说,在网上发文尤其是双方辩论时,就是名家大腕儿专家权威的高论也仅仅是代表他自己,即便他的观点独树一帜,抑或被众人认可,也还是“一己之见”,未经他人允许也不能代表谁,与一般网友的发言一般无二。没有因为是名家就不是个人之见而成为“我们”一说。那位作者的“我们认为”、“我们从来”、“我们一直”……缘何而来呢?出现一半次可视作无意或疏忽,反复使用就是习惯自然,是感觉“们”的作用和力度及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我”吧?之所以这样频繁使用,不得不叫人揣测其用心。一是,似乎用复数“我们”能增加文章的气势或力度,此文并非一己之见而是众人之说,合乎那句“大家说的不会错”一样。一字之差偷换了概念,变个人为集体,达到以众人的口吻和面目堂而皇之地对付一个单独的个体的目的,无管论点能否以理服众,先来一个人多势众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说,有点暗含人多势众的感觉。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我们”,听着颇耳熟,与官腔官调极相似,大有“官方”发言人之感,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正确,实则有狐假虎威忽悠读者之嫌。三是,自知说理的本事乏术,以此壮胆儿助威或虚张声势,最终效果如何不说,气势先压倒对方。四是,含有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地位的气味和成分,自以为自己的观点正确英明所向披靡,说话就理所当然地我们我们表态起来,俨然似一个某某发言人一般,随随便便把不知情的男女老少们都拉了进来,以示代表着众人或组织。
  这种自封的“代表”颇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说话就理所当然地我们我们表态起来,其实,内心极不自信且懦弱胆怯。但委实令人反感,不禁要问,你说的“们”在哪里?那些被你拉近“们”里的人知情吗,同意吗?
  你是谁?应该清楚明白,乃无职无权的平头小百姓屁民一个,张口闭口我们我们的,你以为你是谁啊?你能代表谁?谁愿意让你在没有征求意见并同意你的观点的情况下代表?
  官员习惯于说“我们”,那是他们认为和觉得有权代表,无论你知情或愿意与否。而作者呢?也或许是谦虚,从该文看不出是某某领导,颇像一个普通屁民。如若是普通屁民,奉劝一句,反驳他人观点时须悠着点儿严谨点儿,无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不要张嘴闭嘴“我们我们”的,不愿让你拉近“我们”的可能不在小数,被你“我们”了的心里不舒服或者挺反感的亦然。
  说别的事儿“我们我们”也倒没啥,一对一辩论时说的多了令人费解甚或小觑,还容易授人以把柄。说到家你还是你,你不能随便代表任何人。用“我”合适,加上“们”就有自以为大的代表之嫌。
  
  2013.05.21.16:45.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
  
   [url=http://www.diandatiku.cn/home.php?mod=space&uid=16928&do=blog&quickforward=1&id=109495][碗泉歌散文] 初 夏

  
   [/url]
  
   [url=http://bbs.gemwon.com/showtopic-12485.aspx]

  
   “和 尚”
148#

[落英缤纷]天堂有爱(三)
  [落英缤纷]天堂有爱(三)
  
  情绪低落处,时常会想起您:心底积淀着倾诉的渴望;
  心情欢快时,常常惦记着您:胸腔流淌着鲜活的音符。
  
  旭日冉冉升起的一刹那,犹如您灿烂的容光:
  我想要张开双臂,紧紧拥着您,从此再也不松手!
  
  如血的残阳呵,可否捎去丫丫浓的化不开的思绪呵!?
  月明星稀时,总有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回音响彻云霄,
  伴着您的丫丫上路,一辈子不忘
  回
  家
  的
  路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念在茶,一念在心
  
   一场相思一场雨
  
   太湖美味
  
   一片树叶
  
   【原创组诗】《雨一直下》《不离不弃》
149#

“打倒”黄金周
又是一年“五·一”黄金周。几位同事相约去延安接受红色洗礼。一切准备就绪,精彩读书阁,出发北上。去时欣喜若狂,不亚于当年到延安寻求救国真理的热血青年。回时个个蔫头耷脑,若霜打黄瓜,深感黄金周之残酷。自中国有了黄金周,就有亲朋好友告诉我,金霏读书阁,黄金周是宰人周,十分残酷。我心想是不是太夸张了,华闻读书阁,有了这次延安游的切肤之痛,我完全相信并同意友人们的看法。
旅途劳顿,对身体的残酷自不必说。为了到达目的地,马不停蹄的赶路,树海读书阁,一日三餐,不能按时,睡觉时间已到,人却颠簸在车上,东倒西歪。到达目的地,金霏读书阁,酣睡时间又过,反倒不瞌睡了,铭华读书阁。这时你才感到“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理论,原来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接下来便是景点门票的贵,树海读书阁,那种从你兜里掏票子的残酷,孔子读书阁,真是宰你没商量。到了黄帝陵,一看黄帝陵景点工作人员卖先人的那股张劲,人心里就不是滋味。按说黄帝陵是世界华人的祭祖之地,树海读书阁,应该是共享的历史自然资源,有什么理由把我们这些黄帝子孙拜祖的崇敬心情还要搭上一张91元的门票送给黄陵人呢,孔子读书阁?况且近几年修建黄帝陵的大多数资金是国人和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捐资,树海读书阁,每年上亿的捐款投资,说不定就有每一个来黄帝陵的游客一份。当然景点有景点的说辞,爱看读书阁,什么管理呀、卫生呀、修缮呀等等,收一点可以,但太贵了,我们这些消费者就只好捂紧口袋,思先祖望陵园不敢去拜,只好上路找便宜景点了。其实天下乌鸦一般黑,车沿富县过宜川到壶口已是下午5时,车刚上加油站加油,一伙看似热情的客托以每张40元门票的价格把我们卖给了壶口瀑布的山西景区,可18人只给10张门票。要不是看到夕阳下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一肚子的气还不知去哪里发泄。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凭什么让宜川和河东的山西儿子把母亲卖给外地的儿子看呢?
再下来就是吃饭的残酷,游完壶口,靠天津麻花支撑了一天的肚子早已抗议,大家个个面瘾大发,西府面客的劣根性凸现无遗,急不可待的到壶口陕西这边的山门前找到一家饭馆,每人要了一碗手工擀面,老板看我们既不吃菜又不喝酒,极不高兴地为我们做着他们所谓的西红柿鸡蛋面。端上桌来一看,人就上气,盐甜醋淡没辣子,且量少得只有两筷头,更找不见西红柿和鸡蛋。我和妻作为岐山面的故乡人,面不但吃的讲究,做的更讲究,可这时只好面面相觑,互使眼色,出门在外,将就吧!强咽下这实在不想吃但又不能不吃的“白”面。同事宗让去结帐,说每碗4元,我差点昏过去,凭什么这么宰人。可这时又一拨游客占满了餐馆的座位。我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解脱自己,别人能行咱为啥不行,“结帐走人”。咱想一辈子可能就来壶口一次,人家也想咱不会天天上她这吃面,饭店老板就要这种效果。
再再下来找住处更让人感到残酷,到延安已是晚上11点左右,联系市内已没有能接待我们这个团的房子,只好住在三十里铺的一家小宾馆,每房120元不打折,讨价还价得到了一顿免费早餐,心里稍感平衡。第二天用过早餐,急急赶到延安,看完几个景点,找不到合适的吃饭地方,大家一商量,把吃饭定在甘泉县招待所。下午2点左右,在甘泉才算吃了这次旅途中的一顿正餐。又是急急赶路。直到晚上9点,车出西安未央收费站,我们从北环到东环再到南环,找了两个小时的宾馆,家家挂着“客满”牌子,连一个个小巷中的旅社都不能接纳我们。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我决定直奔长安区,可到那一看,宾馆同样客满。全车男士分三路到背街小巷找,终于在一条还未撤摊的夜市街巷有一家能容纳我们18人的旅店,好在价格还便宜,每床10元。将就吧,又是晚上12点了,大家分头在夜市凑合填了填肚子,平息了胃的反抗,疲乏的人们相见无语,各自睡觉去了。
再再再下来就是沿途过路费贵的吓人,一趟延安,往返1000多公里,仅过路费高达500多元,怪不得车主小甄一再动员我回来时走省道,不上高速。据说过路费已分割去她这趟包车三分之一的利润是她始料不及的。收费猛于虎,谁不怕。
经过这次红色旅游,身体、票子、精神的残酷体验,我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全中国旅游者联合起来,打倒黄金周”。有人会反饥:“你胡说,我想旅游怎么办”,建议尽快依法出台带薪度假制度。人家外国人没有黄金周,旅游反倒很轻松,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自己搞得这么残酷呢?当这篇小文完稿之时,听到中央新闻联播报道:今年“五·一”黄金周全国接待游客1.3亿人,旅游收入500亿元时,更加坚定了我“打倒黄金周”的信心。如果真有一天黄金周被打倒,我想那些本属国家资源,由地方出卖的景点老板会联合起来“打倒王恭”。(当本书再版时,国家已正式取消五一黄金周)
责任编辑:暖暖】

相关的主题文章:

  
   其实,我真的喜欢你
  
   春雨润物
  
   “扬帆筑梦”党史学习——五四运动
  
   《豫北叙事曲》叙事
  
   “感”从何来?——谈“读后感”写作
150#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中国梦三题
  
   一枝孤独的花
  
   导师老邢,是你让我记忆犹新!
  
   再美犹空
  
   一生的挂念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