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岭”红叶
【导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许明年的此日,我还会来的,不只是为了
那些红叶,还有红叶下面
那些生活着的普普通通的人。
在去“庄子岭”之前,我没有想到那里是这样的隐蔽,更没有想到那里是“八路军的
母亲”李才清的故居。
今年“十一”的时候,我和友人一起去河北涉县赤岸村的“129师”司令部参观,那里
曾经是“刘邓”大军抗战时期的根据地。在
纪念馆展览大厅里,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张
老人的黑白照片,从照片下面的介绍
文字里,我知道她叫李才清,就是涉县本地人,因为在抗日战争中掩护过八路军伤员和大量的军用物资,
爱看读书阁,被政府授以“八路军的
母亲”称号,
孔子读书阁。在
老人沧桑的面孔中,我忽然有了一种冲动,想去看一看
老人的
村庄。
没想到,一个月之后,我却无意之中来到了李才清
老人的故居:庄子岭。
如果没有远去的枪声,如果没有
曾经流过的鲜血,站在庄子岭脚下,你很难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在没有汽车和柏油马路的四十年代,我不知道
那些日本鬼子是靠什么侵略到了在今天看来都很难行的庄子岭。我们的国家在那时候
曾经被动挨打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耻辱和愤慨,是我站在庄子岭脚下最强烈的反应。
时令属于
深秋,那漫山遍野的红叶让整个庄子岭变得
美丽和深邃。看着
那些红叶,不管是谁,都会和北京的香山联系起来。同样的红叶,如果香山给你的是美的享受的话,那么庄子岭,在享受美的同时,还有了一种复杂的
心情。
我们从山脚下出发,沿着一条不甚明了的山体小路向上攀登,说是小路,其实路是没有的,如果不是这几年那满山红叶吸引了一些游客,这样的山体小路很可能会被杂草树枝覆盖。
在半山腰,我们看到了一处低矮的民居,房子是用石头砌起来的。不大的院落里,种着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一个中年妇女坐在门口冲我们
微笑。她说,你们上去吧,俺
奶奶的房子离这还老远呢。经打听,她是李才清
老人的孙子媳妇。从她的住处向山下望去,来时的那条马路,已经成了一条细细的白线。她还说,
树海读书阁,我老头也在上面呢。
越往上,气越喘起来,
孔子读书阁,好多
朋友都脱了外套。斯时的
阳光照亮了
大山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红叶越发有层次起来。我按捺住兴奋的
心情,想一想那时的李才清
老人一家就是在这样的山上耕作,
树海读书阁,不知道会是怎样的辛劳和
孤单。
中途,我们在一处平坦的山体下看到了一块石碑。碑是涉县政府立的,碑上的内容是当时的华北新华日报社副社长杜毓沄在1990年题写的,
简单的说明了当时的战况和在这里牺牲的三位同志的姓名。站在碑前,我环目四望,可是我已经听不到那时的枪声和呐喊了。
又是半个小时的跋涉,在一处地势略微平缓的地方,我们终于看到了李才清
老人的故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的很难把眼前孤零零的石头房子和
英雄的
母亲联系在一起,更难想象的是,在这样偏僻的山坳里,竟然发生过你死我活的战斗。
我看到了李才清
老人的孙子,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名字叫郭怀生。他穿的很破旧,
金霏读书阁,
精神状态却好,黢黑的圆盘脸上充满了乐观。他对我们的质疑一点也没有不快,他说,这就是我
奶奶李才清住过的房子。
房子有两排,一排有三四个房间,均为石头所建。在那样没有路的山坳里,我不知道要建成这样的房子得需要多少
时间和付出多少汗水。但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却让八路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了喘息的
空间,也让庄子岭有了传奇的色彩。
在我们的要求下,郭怀生打开了李才清
老人故居的房门,随着木门那一声吱呀的推开,我又一次看见了她,那个
曾经在“129师”
纪念馆展览大厅看到的
老人,正用慈善的
目光凝视着我们。
中
如果把
时光倒退68年,那时的庄子岭该是个什么样子呢?
1942年5月,日寇出动几十万兵力在华北发动了最为残酷的
五月大扫荡,仅在太行根据地偏城这个方圆只有几十公里的山区,就投入了三万多兵力,妄图一举消灭八路军和华北新华日报社。为了反扫荡的需要,报社把一批老弱病残人员先期撤退到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庄子岭一带。
但是敌人也跟踪而至,残酷的“梳篦式搜山”,把八路军的伤病人员赶到了绝境。
那时的李才清,才刚刚39岁,面对突然而至的八路军她敞开了
母亲一样的胸怀。在她的那几间石头房子里,
曾经睡过50多名伤员。白天敌人来搜山,她就把伤员们转移到附近的山洞里。夜里她把棉被挡在窗户上,彻夜为战士们做饭,然后再冒着冷枪流弹一个一个山洞的送过去。20多天里,被他掩护的伤员们一共吃掉了她多年积攒的1千多斤小米,400多斤玉米面,还有1石8斗的柿子炒面。
几年前,我曾有幸吃过用柿子面做成的窝头,在那甘甜的滋味里,我却一点也没有想到,那样的粮食在战争年代还曾挽救过八路军的
部队。
站在李才清
老人的故居里,我四处寻找,我想听一听
那些急促的脚步,想看一看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可是庄子岭无语,
岁月已经淹没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我们只能在一些资料中去寻找
英雄母亲的足迹。
在庄子岭突围战中,
树海读书阁,最惨烈也最让李才清
老人遗憾终生的是原华北新华日报社管委会秘书主任黄君珏的牺牲,
华闻读书阁。本来李才清已经为黄君珏她们找好了掩藏的地方,可是黄君珏看到李才清家已经掩藏了几十个伤员和干部。就和报社女医生韩瑞生、女译电员王健决定另找地方。李才清知道后,极力劝阻,可还是没有拦住这3个人。不幸的是,
精彩读书阁,黄君珏她们躲藏的山洞被敌人发现,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黄君珏和她的两个
战友跳崖壮烈牺牲。
李才清的事迹是在1986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当时县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来采访她,她始终什么也不肯说,因为当年八路军领导曾嘱咐过她:组织上交代的,杀头也不能说。直到县里的同志告诉他已经解放40多年了,又把她的儿子搬来当救兵,她这才把埋在心底的
故事都倒了出来。
在那场反扫荡中,李才清和她的家人冒着
生命危险一共保护了八路军的大批物资:32驮冀南银行钞票、八大箱银器、几驮子军用服装和许多药品。当然还有
那些受伤的八路军战士。
在这次反扫荡斗争中,一共牺牲了40多位同志,大家熟悉的左权将军就是在这次反扫荡中牺牲的。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我忽然记起,在129师司令部的烈士陵园中看到的那副对联。望着庄子岭那漫山遍野的红叶,它们是那样沉重地击中了我的心脏。
红叶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烈士的鲜血,因为有我们
英雄的
母亲,
金霏读书阁。
下
参观李才清
老人的故居,
心情是沉重的。
破旧的故居里,许是很久都没有打扫了,无论桌子上,还是特意保留的土炕上,都落满了细细的尘土。两块县政府立的石碑,把屋子里的
空间占去了一大半。满墙的奖状和醒目的照片,丝毫也掩盖不了被人们
遗忘的现状。如果不是把房门打开,如果不是那漫山遍野的红叶,石碑、奖状和照片就只好尘封在过去的
记忆里。
也许这正好符合
老人家的心愿了。从17岁嫁到庄子岭的李才清,直到87岁去世,除了进城送儿子参军下过一次山,60年里她竟然都是在山上度过的。
老人去世的时候,曾嘱咐自己的儿子:电视台、报社的人来了不要再多说了,不要宣传我,八路军在这里只喝过稀饭,没吃过什么好东西。
这就是李才清
老人,一个一辈子没见过“世面”的人,却把她的传奇留给了庄子岭。
走出李才清
老人的故居,我的
目光又落在
那些石头砌筑的房屋上。如今,这里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只有在农忙的时候,
老人的孙子才会在这里歇歇脚,不忙的时候就是在这里迎接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给我们讲述一下他
奶奶的传奇
故事。
我问郭怀生,为什么不找找县政府,去城里某一个差事?
郭怀生憨厚地笑笑,县政府已经为我家做了不少事了,怎好意思再麻烦人家?再说了,我们都走了,这房子谁来看,谁来陪我
奶奶?
他说得轻描淡写,我的心里却要
流泪了。
他又说,其实在这里住惯了,也不想
离开了,你看那满山的红叶,怎么舍得
离开啊。
顺着他的
目光,我又一次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红叶。也许他舍不得
离开的不仅仅是
奶奶,还有
那些曾经牺牲在这里的烈士。
可我多么想对他说,现在的庄子岭不应该是这样
寂寞的,他的
生活也是应该更好一些。但是我没有说,我不知道说出来是他沉重,还是我沉重。
下山的时候,
阳光已经西斜了,
那些红叶抖动在微风中,似乎是送别,又似乎是
留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许明年的此日,我还会来的,不只是为了
那些红叶,还有红叶下面
那些生活着的普普通通的人。
【
责任编辑:
可儿】
相关的主题文章:
策马扬鞭驰草原 你老了,我好心疼…… [落英缤纷]归去来兮 我的父亲_22 三十年前的“博客空间”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