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1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
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
白云徒然千载
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
黄昏不知何处是我
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
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
华闻读书阁,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
自然,
金门读书阁,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行经华阴》
作者:崔颢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注解】:
1、??:高峻貌,
树海读书阁。
2、三峰:指
莲花、明星、玉女,华山最著名的三峰。
3、武帝祠:指巨灵洞。
4、,
树海读书阁?: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韵译】:
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
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
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
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天初晴。
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
西连驿路祀神所在益加旷平。
敢问路旁追名逐利的过客们,
怎么比得上在此学道求长生?
【评析】:
??这首诗是写行旅华阴时所见的景物,抒发吊古感今的
情感。诗的前六句全为写
景。首联写远景,起句不凡,以华山之高峻和三峰的高矗天际,压倒京都之豪富,
爱看读书阁,暗
寓出世高于追名逐利,颔联写晴雨时的景色,这是写近景。颈联写想象中的幻景,描
述华阴地势的险要和汉?的形胜。即景生感,隐含倦于风尘退隐山林之意。尾联反
诘,借向旁人劝喻,说明凡争名夺利的人,就不得安心息影学长生之术。隐约曲折,
潇洒自如,风流蕴藉。
??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诗境雄浑壮阔,寓意深刻。
《望蓟门》
作者: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孔子读书阁。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解】:
1、一去:一作“一望”。
2、三边: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后即泛指边地。
3、危旌:高扬的旗帜。
4、投笔吏:汉班超家贫,
广济读书阁,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
??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终以功封定远侯。
5、论功:指论功行封。
6、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
??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韵译】:
一到燕台眺望,
树海读书阁,我就暗暗吃惊,
精彩读书阁;
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江山积雪万里,笼罩冷冽寒光;
边塞╄光映照,飘动高高旗旌。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
明月;
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年时虽不象班超,投笔从戎;
论功名我想学终军,
树海读书阁,自愿请缨。
【评析】:
??诗是吊古感今的。开首两句说北望蓟门,触目惊心。起句突兀,暗用典故,
修身读书阁,说燕
自郭隗、乐毅等士去后,即被秦所灭,故客心暗惊。又汉高祖曾身击臧荼,故曰“汉
将营”。因而清人方东树说:“岂是时范阳已有萌芽耶?”(《昭昧詹言》卷十六)
怀疑这是对安禄山的叛乱有所预感。颔联、颈联写景雄丽。全诗扣紧一个“望”字,
以“烽火”承“危旌”,以“雪山”承&ldquo,
铭华读书阁;积雪”。写“望”中所见,
树海读书阁,抒“望”中所
感,格调高昂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
树海读书阁。为尾联抒发从
戎之志做好铺垫,使人读了慷慨非常。
《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
菊花杯。
【注解】:
1、三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号三晋。今属山西、河南、河北地。
2、二陵:?山分南北两山(二陵),相距三十五里。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
??陕县。
3、关门句:老子至关,关令尹(名喜)留老子著书,乃成书五千言,关尹也随他而
??去。诗中的关指函谷关。
4、且欲两句:陶潜辞去彭泽令后,于九月九日无酒,至宅边菊丛中久坐,逢王弘送
??酒至,乃醉而后归。宰:指地方官,这里比刘明府。
【韵译】:
汉文帝在西山构筑的望仙台,
今日
重阳来此登临曙色大开。
三晋高耸入云山岭向北蜿蜒,
淆山南北二陵风雨从东而来。
当年函谷关的令尹有谁相识?
河上仙翁自此一去回归难再。
且在附近寻个象陶潜般的人,
在菊丛中举杯同醉欢乐开怀,
孔子读书阁!
【评析】:
,
爱看读书阁??这是平常的投赠诗,内容仍属于怀古。诗中并无所谓寄托和感慨的。但诗切时切
地切人,却十分到家。
重阳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
有关,刘明府为投赠对象。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一气转合,就题有
法。”首句直接写望仙台,颔联是写台前形势,北望三晋,东扼二陵。颈联写望仙台
为河上翁而筑,因而以仙人关令尹做陪。末联以陶渊明比刘明府。全诗意在说明登高
畅饮,不必远求神仙,就近寻刘明府即可。诗的意境开阔,结构严谨。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
树海读书阁,空令
岁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
精彩读书阁,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韵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
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
京城
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
时光消磨。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
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
精彩读书阁,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
的
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
思,
树海读书阁。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
金霏读书阁,
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
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
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
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
??全诗善于炼句,为后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
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
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
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
孔子读书阁,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rdquo,
树海读书阁;。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
??支,
宁静读书阁。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韵译】: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
流水日日
依旧。
东吴
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华闻读书阁;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树海读书阁。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
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评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树海读书阁。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
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
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
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
千。最后两句,
金门读书阁,面向唐都长安
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
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
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
金霏读书阁,意旨尤为
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相关的主题文章:
一株树站在寒风里 一首歌 上饶灵山游 一枚别致的印章 【诗雨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