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安阳:邺水朱华】甲骨文背后的那些事,
金门读书阁 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太粗心,只一味地盯着殷墟和甲骨文,却从未认真地思考过甲骨文背后的那些事。也看殷墟及甲骨文的记录,也知道发现甲骨文的功臣是王懿荣等人。但思绪却从未在此打过停、挽过结,更没有想过要寻一寻甲骨文背后的那些事。细想想,
树海读书阁,像甲骨文如此惊世赅俗的一个发现背后怎么会没故事?怎么可能没有故事!不妨,我们就说说发现甲骨文的那些事,如何?
王懿荣的故事
王懿荣(1845&mdash,
树海读书阁;1900)的故事是个非常壮烈而悲催的故事。
要说,生活于清朝末年的王懿荣不仅是个政府官员,
精彩读书阁,更是位金石大家。王懿荣是好样的!作为金石家,他自有金石家的细致和周密;作为官员,他也有为官之人的忠心耿直、矢志不渝。若认真论起来,王懿荣应该算是一个气节十分高尚的官员加金石家,
精彩读书阁。余秋雨先生称之为:&ldquo,
宁静读书阁;真正的大丈夫,在国难当头的关口上成了民族英雄”。然而,历史真正记住王懿荣的却还是因为甲骨文。因为,与其它相比,甲骨文的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为什么要说王懿荣是个心细的金石家呢?因为,假若不是王懿荣的细心,怎么可能从已经打磨过的中药中发现那些个“龙骨”上的符号呢?若王懿荣也像大多数病人一样,将中药一饮而尽,也许至今我们也无法确定商朝那段历史,中华文明不知要往后退多少年了。
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王懿荣是做过认真研究的,他把那些“龙骨”进行反复拼合、推敲、组合。深厚的金石功底让他很快认定这些符号是用刀刻在“龙骨”上的,裂纹则是高温灼烧所致。“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于是,王懿荣开始花重金收购这些带字的“龙骨”,据说,王懿荣一生中曾经有三次大批量的收购,共收购“龙骨”1500多片。第一次,己亥年秋,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维清一干人等,携带发现的“龙骨”至京师,遂被药肆掌柜引荐到王府。王懿荣视为珍宝,以每板二两白银的价格如数收购,
金门读书阁,并让范氏等人铺纸研墨,为他们每人写了一副对联或条幅以示感谢。第二次,范维清又带来了八百余片“龙骨”,其中有一片刻有52个字,王懿荣照例全数购下。第三次则是潍县的另一名古董商赵执斋,拿了上百片带字的龙骨。正是在王懿荣不惜花重金的收购中,原本只是一味普通中药的“龙骨”,摇身一变成了古董,且身价倍增、行情一路看涨。
按理,像王懿荣这样的金石大家是不该轻言放弃的,得到如此多的甲骨后,该潜心钻研,弄个水落石出。只可惜他当时还是个为官之人,身上担着责任和道义。光绪二十六年,即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不到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等仓惶逃离京城,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慌乱中,一介书生王懿荣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临危受命,他不得不放下正在研究的甲骨文,
广济读书阁,仰天长叹:“此天与我以死所也!”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开了东便门,北京已是一片混乱,王懿荣在团练局指挥部分团勇作最后的抵抗。下午城破时,
爱看读书阁,他又组织团勇“以巷为战,
树海读书阁,拒不投降”,无丝毫惧色。见实在抵抗不住强大的攻势,书生性情的王懿荣也只剩下一种选择了——以身徇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
说到王懿荣的死,那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地决绝。他先是吞金,吞金不成再喝毒药,喝毒药还不成,只能投井,直到将自己的鲜活生命徇国。就从王懿荣的决绝,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是个何等坚定之人!余先生称之为:“中国文化中铿锵的金石&rdquo,
铭华读书阁;、“中华民族真正的“龙骨&rdquo,
树海读书阁;。(余秋雨《问卜殷墟》)
刘鹗的故事
王懿荣死了,而且死得壮烈和决绝。而他才刚刚掀开一角的甲骨文神秘面纱怎么办呢?接过这副重担的是刘鹗。
刘鹗(1857-1909)原本也是一位资深的金石学家,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慈善家”等。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时候,他在北京,
修身读书阁,就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给刘鹗了。再加上刘鹗自己收藏的,在刘鄂手里,这种刻着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已经有近5000片了。1903年,在刘鹗出版《老残游记》的那一年,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秘藏变成了向民众公开的文物资料。
王懿荣死了,刘鹗又来了,不管怎样甲骨文研究总算是后继有人了。谁料,世事弄人,却偏偏刘鄂又遭遇不测。在他的《铁云藏龟》出版后的第五年,他先是突然被莫名其妙地罗织了罪名,然后流放新疆,最后在新疆离世。甲骨文的研究,又开始风雨飘摇了。
罗振玉的故事
幸亏刘鹗的儿女亲家罗振玉(1866—1940)也是一位金石大家,
孔子读书阁。毫无疑问,罗振玉也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集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于一身,
树海读书阁,也是当时名振朝纲的人物。刘鄂家里的甲骨文拓本,被他看到了,
精彩读书阁,他断言这种古文字,是自汉代以来所有的古文字学家都没有见的,他说:“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铁肩担道义,罗振玉以深厚的学养,
爱看读书阁,又担起了研究“龙骨”这副重任。
只是在罗振玉之前,无论是王懿荣还是刘鹗,都不知道那些刻有龟甲兽骨符号的“龙骨”的出土地在哪里。因为贪心的古董商怕研究甲骨文的专家知道了发掘地,不再从他们手里高价收购甲骨,对于“龙骨”的发掘地他们是严格保密的。到底那些“龙骨”是从哪里弄来的呢,
金霏读书阁?这成了罗振玉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问题,
华闻读书阁。要想研究透彻“龙骨”上的符号,就必须追根寻源,找到它的发掘地。是一位古董商酒后失言,罗振玉才知道这些刻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来自河南安阳的小屯村附近,
树海读书阁。
于是,1915年3月,罗振玉第一次来到了小屯村,他当时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整个小屯村,都在争着抢着挖“龙骨”。一家之中兄弟姐妹齐上阵,就连小孩子也在大人已经挖过的地方捡拾着并不完整的“龙骨”。只要古董商来了,全村老少担着大筐小箩的“龙骨”从自己家里鱼贯而出,
树海读书阁,场面十分壮观。
自此,
孔子读书阁,&ldquo,
树海读书阁;小屯村的尘土杂草间踏出了一条路,在古代金石学的基础上,
孔子读书阁,田野考察、现场勘探、废墟释疑、实证立言的时代开始了”。(余秋雨《问卜殷墟》)
王国维的故事
说完罗振玉,下一位要说的自然是王国维了。王国维(1877—1927)也是一位大家,是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被称为是学术巨子。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不知是机缘还是遇合,
金霏读书阁,王国维走向研究甲骨文的道路,也是缘于他的儿女亲家罗振玉。他比罗振玉小十一岁,青年时代就得到了罗振玉的帮助,
树海读书阁,两人关系甚密。后来,二人关系曾经出现裂痕。至于说罗振玉与王国维之间的恩怨是非,因不在本文的研究之列,就不去说了。就甲骨文研究而言,
树海读书阁,罗王是各有测重的。如果说罗振玉对甲骨文的研究偏重的是对文字的释读,而王国维则是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商的历史。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第一次证实了从来没有被证实过的《史记&bull,
华闻读书阁;殷本纪》所记的殷代世系,同时又指出了其中一些错讹。此外,他还根据甲骨文研究了殷代的典章制度。
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27年王国维与研究甲骨文的前辈王懿荣一样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只是他的死因更复杂一些。关于王国维的死因,大体说法有二,一说为国徇情,一说与罗振玉有隙。这些全是后人的揣恻,而王国维只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便撒手人寰了。
许是感于王国维的夙愿未能实现的遗憾,王国维死后的第二年即1928年,他的学生董作宾前往殷墟考查,发现那里仍有大量的文物古迹需要保护,在他的呼吁下,殷墟出现了中国第一个以国家机构名誉进行发掘的考古队伍。从此,连续十五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工作在殷墟展开了。董作宾以及后来的若干专家学者开始了大规模地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商代历史全面系统的研究。(2012年4月3日星期二)
相关的主题文章:
“岭南师范学院细雨社会实践队调研组新闻稿” 20多年才相聚 2017年的夏天 7月15日岭师感人故事+绿芽社会实践队+教育科学学院 [url=http://bbs.gemwon.com/showtopic-5153.aspx][/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