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转变令人惊奇”
习总在一次座谈会上引用河南内乡县衙署的一副对联,引起官员们组团前往内乡县衙三省堂参观。对联内容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孔子读书阁;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官场上的时尚风潮、政治作秀,已属司空见惯,只是觉得这一次的“热闹&rdquo,
铭华读书阁;有几个不同以往的看点。
一:看看历史就会感到,中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态度的转变幅度之大,足可惊人。且不说极左年代里的红卫兵破四旧等极端行为,文革结束后,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传统、科举考试等,也一以贯之的保持着批判态度。
按照中共的解释,以前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系统在本质上是反动的、剥削的,皇帝是最大的封建地主、是那套政治系统的最终受益人,国家机构是那个穷奢极欲的变态家伙用来压榨劳动人民的工具,各级官员都是附着在血腥的国家机器上吮吸民脂民膏的帮凶。所以,在我小时候,看一些中共编写的历史书籍,对一些公认的正面历史人物,在对他们有限度的肯定之后,也往往附带一些话,例如:“暴露了他的历史局限性”、“具有封建社会里的忠君愚昧思想”、“不可能达到共产主义高度的层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等。在我学习的大学教材里,总是通过对一些民族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同情表述来暴露、指责当时的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例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等,他们之所以命途多舛、际遇凄惨,全都是因为统治集团的腐朽黑暗,而他们则是那个不可救药的社会文化系统下培育出来的凤毛麟角的具有完美人格的高尚人物。
在了解这些中共的传统认知背景后,你就会感到,习总这次“公然”引用河南一个小县衙的对联是多么惊人。一个小县衙,在我被中共教育熏陶了三十年的认知印象里,那可是穷苦百姓击鼓鸣冤而县太爷收受黑钱、草菅人命的地方,是万恶的封建剥削阶级欺压劳苦大众的形象代表。
但是,把近些年来国家官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改变性表现联系起来看,习总的“公然”引用也不显得那么突兀。例如:在我学习的近代文史教材里,鲁迅还是作为近代史上第一重要的人物出现的,但是我听说中小学教材已经把鲁迅的作品删除,而前一段时间安阳的一家报纸上也“公然”刊登了鲁迅敌视汉字的一篇文章;在我学习的近代文史教材里,郭沫若是第二号重要人物,
金霏读书阁,但是有了对他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般的揭露和指责,他从当年的右翼团体转到左翼团体,在日本和日本妻子山盟海誓、回国后不到三个月又再次结婚,教材里连用几个“其转变令人惊奇”,让我只想发笑;在我学习的古代文史教材里,讲到如果用文言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比用白话文具有更多优势;近年来社会上兴起国学热,小学生们开始背《弟子规》、《三字经》,不要说他们的爷爷辈,就说他们的父辈,
爱看读书阁,比如我,对这些东西还保持着习惯性的警惕心理和批判眼光,就在前些年的国家官方语境里,这些东西还是腐朽的统治阶级用来麻木、禁锢人们思想的毒草;建国后逃往台湾的钱穆、逃往美国的胡适、曾和毛泽东展开论战的梁漱溟等人的作品在书店里又“复活”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再举例,总之就是从批判传统向回归传统的转变。过多的历数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可笑态度,颇有些揭人老底、死揪住小辫子不放的刻薄。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这正是中共的常用手法。
单看一些具体现象,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但是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从国学热悄然兴起到现在习总“公然”引用,在最多十年的时间里,中共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态度的转变,我也引用一下中共教材里的那句话来表达我的感受,“其转变令人惊奇”。
二,这个转变是好是坏?我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哦,对不起,我被中共教育的太久了,难免因袭言辞以致话语乏味。本质上是好滴,不足之处也是存在滴,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hellip,
华闻读书阁;…怎么又像是大领导讲话?我被中共领导的太久了,
孔子读书阁,难免模拟声口以致面目可憎。
这个转变,与其说方向是正确的,不如说没得选择、必然如此,官方解释可以叫做历史选择。政治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强烈集中,文化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存续秩序(背景、氛围)。早年的中共依靠剧烈的社会活动突破了当时的社会秩序而取得社会管理权,它对被自己打破的社会秩序当然要嘲讽、批判,既出于胜利者的得意心理也有对自我出身的合理化解释还有为建立新秩序廓清环境的必要。但当它坐了江山后,它的统治管理也属于社会活动,也需要得以存续的秩序,那么对于传统文化就不得不回归。以前对传统文化骂之而借力造反,现在对传统文化奉之而借力维持,都是出于它自身的权利需要,
树海读书阁。
坦率的讲,
精彩读书阁,我认为社会需要管理者,政党必须要有权利才能管理,中共能够接纳、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作为自己的施政准则(甚至说是发力点),
树海读书阁,对政党、对民族都是好的。政党需要民族文化营构出的秩序作为施政环境从而保证自身政权的独立,民族更需要文化以区别于其它民族从而保持自身屹立不倒。
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中国人经历了漫长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从晚清国势衰微,西风东渐,欢迎西方文明、歌颂西方文明者,大有人在。“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rdquo,
金霏读书阁;、“思想限制于文字,欲一扫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之沉痼积痗,莫如并废文字,创为罗马拼音,庶乎有瘳”&hellip,
树海读书阁;…五四的新文化斗士们经历了国家衰弱的切肤之痛,真挚的呼唤新生,但是五四斗士们没有想到,
树海读书阁,如此下来,我们国将不国、族将不族。五四斗士们没有想到,当年面对国家疲态而希冀的那种理想场景,不必费力的废文字、换思想就能实现,几十年的西风劲吹,早已把我们的太多年轻人吹化成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物: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无甚感情、对本民族文化不甚了解,他们甚至对所有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都无感情、不了解,他们不读书,他们蔑视文化,他们只关心数码产品、汽车、快餐、时装、欧美大片,他们身份证上是中国名字、但常用的是外国名字,他们享受物质、模仿精神、学谁像谁。五四斗士们更不会想到,就连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他们自己也已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被这帮新时代的新人给抛弃了,沐浴着西方阳光的年轻人眼中,鲁迅那张老脸怎能和汤姆克鲁斯相提并论呢?
看过纪录片《较量无声》之后,我对一位朋友说过,中共要想抵御美国的和平演变,必须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将对中华民族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纲举民族文化、认可民族历史,保障它的执政独立,也让我们民族有面目存立于世界……这,是我对于政党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理想。
三:怎样才能做好这个转变?我的国学素养差得远,不可能有自己的国学思想,但我知道一个必要条件:独立思考。说句题外话,假如你说,韩国偶像剧就是比《牡丹亭》好看,这就是你独立思考的结果,我只能再给你加四个字:看书学习。
国学热兴起有些年头了,但是跟风赶时髦的人多,认真思考的人少。我曾在本地一所著名的小学门口看到,孩子们放学后排着队走出校门,嘴里整齐的念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自从国学热兴起后,各所小学都时兴让学生背诵韵文,这所学校的老师大概觉得“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是古时候的句子,自然就是国学的一部分喽,让学生们背,自然就是跟上潮流喽。有些老头子,所谓的民俗专家什么的,装着一肚子的老街、老巷的典故,在报纸上发表发表、在电视上讲述讲述,认为这就是国学,其实就是说故事,连宋代的“说话”艺人都比不上。有些资深教授,找几首常见的古代诗词,先写上一大片赞美的话,再凑点儿教材里的材料,最后添上几句俏皮话,冠以“古诗之我见”、“唐诗之我见”、“宋词之我见”、“元曲之我见”等名头,拿出来发表,当作自己国学研究的成果。国学对于这些人,好比耐克、阿迪等名牌运动服,毫无运动神经的人穿在身上只是图个时髦,他可不是真正的运动员。
独立思考才能创造,中国独立思考的人多了,中国才能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吴国光(ZHAO紫阳的秘书)说:人的胃的苏醒总是先于脑子的苏醒,文革时候,几亿中国人只有一颗脑子,现在脑子苏醒的人多了。但是我觉得,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的还是太少、太少。看着国学热里跟风弄潮的那些人、说梦潮流里大谈梦想的那些人、习总引用一句话官员们就组团参观(估计未来几天里,本地报纸上还会冒出几篇凑热闹的文章),我总觉得就像看到古时候群臣叩拜、山呼万岁,文革时万人齐集广场挥舞红宝书、大跳忠字舞——引用崔健的一句歌词:“挺胸抬头叫喊,是天生的遗传。”
独立思考,先要敢于独立。鲁迅先生精辟的描写过一个众人围观犯人被杀头的场面,人群里的每个人都伸长了颈子向前看,似乎有个无形的大手在捏着他们的后脖子。中国历史上,敢于独立于人群之外的人,不幸失败的就是被群体围观着杀头的犯人,有幸成功的就是捏着群体后脖子的无形大手。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害怕独立,不求成功、但求自保,只有呆在人群里才是安全,而在群体里只有群体惯性的语言和动作,不可能有自我的思考。
关于此,不再多说,希望中国的政治氛围能够不断改善,允许民众独立思考,但是民众也要争气,要敢于独立思考。我在思考写作上不够勤奋,但我自认是独立思考的,而且我知道应该怎样小心翼翼的去思考,以免被捉去杀头。
四:关于对联的内容。内容里那些官员需存素心、做官为民负责等意思就不再说了。我有一些感触,这感触不只是由这个对联引发的,而是我近年来看书的积累,很乱,大概说一下。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民主,并且认为民主历来就不是中国的政治传统。我觉得不对。钱穆先生在《国学大纲》序文里反驳中国二千年来没有民主的说法,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尽管这一思想在绝大程度上只是一块招牌,但不能说中国没有民主思想;而且中国政治也有从民间选官的传统,汉朝的标举孝廉,创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是一条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民众参政资格的途径。后世很多人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黑暗,尤其是清朝八股取士、钳制思想,但我觉得,科举制度不会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有更多的暗箱操作,在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是要被杀头的,雍正腰斩张廷璐就是例子,现在的官呢?
而且,科举考试出来的都是要做官的,现在的民众怎样做官?对联里说“自己也是百姓”,是的,他从百姓中来,告老还乡回到百姓中去,现在的官呢?
还有个人价值的问题。古时候的官,为官一任、恪尽职守,上书告老、恩准还乡,牵一头健驴、担两箧古书,腰间仗剑、老仆跟随,向着青天远山、白云翠草飘然而去……我这是迂腐的幻想?反正这诗情画意的景象千百年来召唤着多少士人举子。这种人生境界的审美取向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无论中共传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现在的官呢?
习总,对联被您引用了,关键您有多少决心呢?
相关的主题文章:
1314 找寻_1 《是什么模糊了我们的视线》 一杯久违的乡茶 一株行走的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