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戒烟
接到家父打来的长话,我倍感欣慰。父亲说你母亲抽了一辈子的烟,到了晚年终于把烟戒了,咳嗽吐痰的老毛病也好了……撂下电话,
爱看读书阁,我脑海中浮现出年逾七旬的母亲不再抽烟的情形。我知道母亲戒烟,父亲和他身边的儿女费了不少的心思,
孔子读书阁,也凝集着一家人对病恹恹的母亲身体的牵挂与堪忧,
金门读书阁。
母亲是个老烟枪,她抽烟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东北,
树海读书阁,已婚妇女抽烟成习,这是数百年沿袭下来的陋习。过去,东北流传这样的顺口溜:东北三大怪,人人吃生菜,妇女腰里别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尽管有些夸张,但东北妇女抽烟是远近闻名的,母亲自然不会例外,
孔子读书阁。但母亲做姑娘时是不抽烟的,那时姥爷和姥姥管教甚严,是不准姑娘家沾上烟的。母亲抽烟并染上烟瘾是在出嫁之后。她和父亲是一对冤家,也是一对不分高低的老烟枪。打我记事起,就看到父母吃过饭撂下碗筷后,盘着双腿坐在土炕上,比赛似的喷云吐雾,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情,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名顺口溜: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尽管我和姐弟对母亲抽烟持有异议,但小孩子是不能管大人的事的。其实,我真正反感的是那浓烈的烟味,
精彩读书阁,父母抽烟的时候,房间里腾云驾雾,空气很不好,
华闻读书阁,还呛得我直咳嗽。
母亲年轻时烟瘾并不大,到了中年,母亲一天要抽十几袋烟。我小时候经常见到母亲熟练地卷着纸烟,后来不知何时母亲改用烟袋抽烟了。那烟杆足有半米长,黄铜的烟袋锅被母亲擦得锃亮。母亲从小布袋里抓出烟丝,
金门读书阁,熟稔地装满烟锅,划上火柴,
铭华读书阁,然后不紧不慢地吸着,烟袋锅里闪闪烁烁,一缕纤细的青烟从烟锅内袅袅升起。如果是下田,母亲会带上烟袋和装着烟丝的小布口袋,忙到地头小憩时,母亲就会美滋滋地抽上一袋烟,
树海读书阁,直到烟锅里金黄的烟丝燃成了灰烬,
树海读书阁,母亲才心满意足的用烟锅轻轻敲打鞋底,剔出烟灰,然后把烟杆别在腰间继续干活,
树海读书阁。
那时家里儿女多,日子过得相当艰难,父母不可能买上好的烟丝抽,父母抽得是辛辣的旱烟,东北人叫蛤蟆烟,
金霏读书阁。每年清明一过,母亲就在菜园里一小块地上撒上烟籽儿培育烟苗,过了个把月,烟苗长起来了,趁着雨天,
树海读书阁,母亲把烟苗一株株栽植在房前屋后闲置的薄地上,接下去便是施肥和锄草了。做这些琐碎的活计时,母亲乐此不疲,因为那是她和父亲一年的“口粮”。及至夏天,
树海读书阁,纤弱的烟苗长得蓬蓬勃勃,宽大肥厚的烟叶墨绿墨绿的。母亲便把成形的烟叶摘起,然后悬挂在绳子上晾晒,
孔子读书阁,彻底干透后再用剪子剪成均匀的烟丝……母亲一年四季就是抽着劲头十足的蛤蟆烟走过来了。对于抽烟,母亲有自己的理论,她唠叨说,抽袋烟,不但解闷,而且解乏,日子再苦再累,
树海读书阁,也可以顺顺当当地熬过去。偶尔父亲奢侈一回,
广济读书阁,从供销社买回一盒八分钱丰收牌香烟,
树海读书阁,顺手丢给母亲一支尝尝,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什么烟也没有自家种的土烟好抽。也许那时母亲身体强壮,所以尽管烟瘾特大,却未染上什么病,
精彩读书阁。可是人过了六十就不一样了,
精彩读书阁,整日整夜的咳嗽吐痰,因呼吸困难脸憋得发青。父亲劝她把烟戒了,可母亲就是不听。母亲说我这一辈子就爱这一口,让我戒烟还不如杀了我,
宁静读书阁!没办法,尽管晚年的母亲不时的咳嗽,但她依旧端着长杆的大烟袋,
华闻读书阁,慢条斯理地打发暮年的时光。
三年前,步入老年的母亲不幸中风,
树海读书阁。虽几经治疗,但因偏瘫造成的肢体麻木,使母亲手脚不再灵活,
爱看读书阁,只能勉强拄着单拐走路。但母亲抽烟的积习并未改变,
金霏读书阁,尽管病恹恹的,却依旧一袋烟一袋烟的抽着,
树海读书阁,只是装烟的手不听使唤,好半天划不亮火柴。这时父亲一边帮忙,一边力劝母亲戒烟,母亲因为长年嗜烟成瘾,不但造成支气管发炎,
修身读书阁,而且双眼昏花,如此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但母亲执意不听,后来妹妹打电话来,让我寄上几盒戒烟灵给母亲用。说来真灵,抽了一辈子烟的母亲终于把烟戒了,而由抽烟引发的老毛病也不治自愈。现在偏瘫的母亲可以丢掉拐杖慢慢走路了,身子骨和气色比先前明显好了许多。
听家父讲,不再抽烟的母亲把那长杆的烟袋送给了老叔,没有丝毫的怜惜。母亲说,她抽了这么多年的烟,过了口瘾,却落下一身病,现在戒了不一样过得好好的?……不论如何,记忆中母亲举着长杆烟袋抽烟的情形淡去了,我渴望劳苦一生的母亲能够健康长寿,在人生的暮年,沧桑的脸庞能多一些舒心的笑容。
相关的主题文章:
今夜无眠_7 事业的迷茫 忆室友卢俊卿之伤感的高铁站 [/url]
[url=http://556782.com/viewthread.php?tid=6419&extra=page%3D1&frombbs=1]路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