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还酹江月(四)
会说“传”的放牛娃
六十年代的
农民家庭,没有一家有能力养得起一个只吃闲饭的人,哪怕是个孩子,
金霏读书阁。
女孩子如当时还年幼的我的满姑,一清早就起来煮饭、扫屋……还得到河边洗衣,用她没有几分力气的手拽着衣服,在河边的麻石上,拿起槌衣棒用力地槌打着如同熊爹一样不打的衣。溅出来的水老是调皮的沾满她消瘦略带黄色的脸及泛黄枯燥的头发、瘦弱的身躯&hellip,
修身读书阁;…
男孩子如熊爹,趁邻家的孩子还没起来,拿着畚箕跟在牛屁股后,等牛屙今早第一坨屎。(牛屎在六、七年代可是好东西。一句俗话叫:“稀牛屎糊不上壁”就形象地说明了牛屎是用来糊芦苇扎成的墙壁以防风、防寒。)因牛少、要糊牛屎的壁太多,所以得早早起来。
搞定这些就得赶着牛去
明月那边放养,挣生产队给的那可怜的二分工。(工分制:是五、六十年代公社社员为人民公社出力的评定标准,青壮年男性劳动一天是10分工,妇女由8-5分工,男青
少年5分工,女青少年3分工,在那个时期流行一句话:工分、工分,
广济读书阁,社员的命根,就足以说明工分对那个年代的人的重要性)。我不知道明明应该是5分工的熊爹怎么放一天牛就只2分半工,也许是他人太瘦弱、也许是放牛很轻松……
在明月熊爹有许多
朋友,这些朋友当年如同现在的孩子追星一样跟随着熊爹。只要熊爹赶着牛到了,都“嗬起、嗬起”地赶着牛向他靠拢,为什么?
因为熊爹会说“传”啊,那时又没电子书看。熊爹遗传了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曾
奶奶的会“混”(混:土话,
树海读书阁,闲扯、闲聊在
北方称侃
大山、摆龙门阵。)的优点,又
记忆力超好,我曾奶奶在他面前讲的民间传奇都记得。
他说起“传”来,叙述时绘声绘色、情急时手舞足蹈、高兴时眉飞色舞…&hellip,
宁静读书阁;我幼时也应该常常看见熊爹这样表演,可惜没继承熊爹记忆力好的优点,并不很记得,但是比熊爹大几岁的如今还住在我伯父家旁边的鲁家伯父知道,偶尔听我在伯父家和亲戚们闲扯,鲁伯伯总会忍不住插上一句:“这个红伢几,一讲起话来,象极了三老倌(熊爹三十六岁的新绰号),当时你屋里
父亲啊,……”看鲁伯伯那沉浸于
往事的崇拜模样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放牛娃是很幸运的,只要不下雨,就可以听到熊爹惟妙惟肖地象讲评书般地说“传”,而且其中就有鲁伯伯。
我问熊爹:“那时,你都讲些什么?我全听过没?&rdquo,
精彩读书阁;
熊爹笑着回应:“应该就是一些春秋战国的
故事及岳飞啊、武松啊什么的……你们应该都听过吧。”
“就没讲过七仙女、牛郎织女…&hellip,
爱看读书阁;”我问他。
“应该讲过吧,
华闻读书阁?我不记得了,
精彩读书阁,当时放牛的都是男孩子,讲打仗的比较多……”
我很庆幸呢!年幼时,夏夜地牛屎打的坪里、冬夜树蔸子烧的火堆旁,偎在熊爹怀里听他讲过七仙女下凡、牛郎织女、封神演义等,只是真的记不得他手舞足蹈地表演,可能因抱着我不方便。
慢慢地,放牛娃们稍加传播,
爱看读书阁,明月公社大堤边放牛的人多了起来……少年时的熊爹就表现出了他的管理天分,
树海读书阁,每天安排几个人值班注意牛的动向,剩下的就痴痴地张着嘴或攀在树上、或坐在地上、或斜倚着树桩……有的还拿着来不及放下的赶牛鞭子,围着熊爹听他说“传”。
那段放牛娃
生活,应该是熊爹最开心的时候吧,接受着这许多人的崇拜。
第一次做生意
有句谚语:叫化子唱山歌——穷快活。我不知道饿着肚子说&ldquo,
树海读书阁;传”的熊爹是不是也属“穷快活”一族?只知道饿不会因为说“传”而饱。人民公社时期,公社社员是一家,凭工分吃大锅饭,正因为如此温饱问题仍然是社会性的大问题,当时应该饿死不少人。(我翻了一下资料,资料中有一段让我瞠目结舌:当时因为本地缺粮受到严重生存威胁的人口比例应该在10-30%左右,人数在6000万到18000万之间,主要集中在
历史上水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河南、山东、安徽、河北。虽然同是人口多的大省湖南榜上无名,应该也好不了很多。)想到这里,我又觉得熊爹幸亏在四、五岁时跟着我二
爷爷到处外流,也幸亏他体质好没被饿死。
一天
清晨,熊爹刚把捡来的牛粪倒进粪塘,
金霏读书阁,我大爷爷就挑着一担辣椒回来了:“三伢几,今天不去放牛了,把这担辣椒担到挖口子对面的赤山去,看能换点红薯回不?一屋人都快饿死了……”辣椒可不象西瓜,能在半路上吃掉,这三、四十斤的担子硬扎扎实实地压在熊爹肩上十几里路。
熊爹担着辣椒来到赤山沙湾,在人多的路边把担子一放,
金门读书阁,木头似的站在担子边,他面子浅不好意思象旁人一样大着噪门招呼来来往往的人群。眼看差不多天黑了,还没人理这个把担子放路边,
精彩读书阁,不知是歇气还是换货的“小矮子”。熊爹饿得胃都没力气蠕动时,一位贵人出现了:“伢几,你是想卖掉这些辣椒不,
树海读书阁?&rdquo,
树海读书阁;熊爹本饿得晕头转向耷拉着头蹲在路边,闻言一抬头,看见一位慈眉善目的
老人笑着问他。
“是的呢,老人家……&rdquo,
树海读书阁;熊爹第一次做生意显得有些拘谨。
“你是要换钱,还是换点别的?&rdquo,
树海读书阁;老人家看这孩子的样子,就称在北方称他是柴山里的,
树海读书阁。(柴山里,是芦苇场附近的居民对芦苇场居民的别称。)
“老人家,我不要钱,只想换些红薯
回家,
孔子读书阁。”
“看你这个样子是没吃饭吧?跟我来喽…&hellip,
华闻读书阁;”老人挑起熊爹那并不重的担子招呼着他。
路上,
树海读书阁,熊爹打听到老人也姓熊,老人带着熊爹一进门,就叫他的老妻煮点红薯饭给这个饿得讲话都没力气的本家小子吃。
熊爹吃了足足三大碗(不是怕别人笑话,应该再吃一、二碗也没问题。)后放下碗。
&ldquo,
铭华读书阁;伢几,吃饱了没,
金门读书阁?”老人依然笑眯眯地问。
“恩”因一口红薯还在嘴里,熊爹只能含含糊糊地
简单回答。
“今天睡这里吧,天色晚了…&hellip,
孔子读书阁;”
“不,我要挑些红薯回去,
孔子读书阁,家里人会饿死去…&hellip,
树海读书阁;”
“来罗……”老人带着熊爹走出堂屋,来到他家地窖边。
“红薯都在这里,你自己搬,凭你的力气,能挑多少就搬多少……”
熊爹跳下窑,在下面搬了三、四十斤红薯,对老人鞠了一躬,回身挑着担子回家。
当晚,全家偷偷地吃了一餐饱红薯。
第二天,我大爷爷又要熊爹挑辣椒去赤山。不管我大爷爷怎么骂、怎么打,倔强的熊爹就是不肯再去。
说起这段时,只说忘了问那位老人名字,几次到赤山都没找到他。
相关的主题文章:
[/url]
[url=http://8.210.32.19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230]7月16日岭师伙食故事+绿芽社会实践队+教育科学学院 (2) 《多想活着》文学艺术与政治结合的经典-诗文写作随笔“盗天火” [/url]
[url=http://bbs.gemwon.com/showtopic-1244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