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话郭村
郭村—&mdash,
宁静读书阁;一个曾经繁盛千年的古村落,坐落于崇山峻岭的皖南山区腹地的一块千亩大畈东部,位于黄山风景区西大门焦村镇与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镇之间的218省道旁。
郭村隶属宁国府太平县,旧称谷(榖)城,原因是:在村庄北部桃岭——徽(州)池(州)石板古道旁的山冈上,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周王庙,庙里供奉着谷城王——周文王、周武王菩萨。村庄布局也宛如山谷中的一座“村级”城市,是中国古代“城乡一体化”的首创者和“活化石”。
郭村又曰弦歌,“北有朝歌,南有弦歌”,弦歌这一地名也许是周武王伐纣成功朝歌城毁而赐给有血缘关系(定居南方)泰伯的后裔的。现在村庄中心,谷城文化的地标建筑——观音阁朝东的门楣上还有字大如斗、笔法迥劲“弦歌里”三字墨题,它与太平县古城墙的西城门名称为“弦歌门”遥相呼应,这也佐证郭村昔日的繁华和它在太平县的地位。
郭村古时候的繁盛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时的交通状况密切相关。郭村地处旧时宁国、徽州、池州三府交界处,而连接三府的石板古道在这里交汇,特别是这里距太平(宁国府)、黟县(徽州府)、石台(池州府)三个县城都约是四十公里(古代一天的脚程),俗语“荡黟县,走石台,跑太平”说的就是这件事。郭村既是三县的交接地又是三府的交汇地,成为那时府县之间物资中转和人群流动的集散地。从唐朝开始一直到1934年青(阳)屯(溪)公路通车前的1200多年间,郭村这一带的石板古道上来往的官宦客商,用成语“车水马龙、穿梭如织”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金霏读书阁。大量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在和平时期可以给这里带来丰厚的利润、财富,
树海读书阁,因而使郭村的经济空前繁荣,成为太平县的经济中心;由于郭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三县的交接地又是三府的交汇地)和配套的政府派出机构(三府会馆、巡检司廨、铺舍)使它成为太平县的政治次中心的地位,
金霏读书阁。
概而言之就是:东部的太平县城仙源与西部的太平西乡郭村分别是太平县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是太平县地域内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郭村的居民姓林不姓郭,那么郭村的“郭”字有什么来由呢?“郭”在字典的释义为: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站在郭村千亩大畈的中部环视,但见周围青山环抱,南部是狮山象山夹持的山口名之为“狮象把门”,宛如一座天造地设的城门,而群山恰似天然的城郭,“青山郭外斜”——这也许就是郭村地名的来历吧?!
郭村的林姓居民祭祀的不是某个林姓祖先而是周文王周武王,其缘故是:追溯林姓来源,其始祖相传是殷商纣王叔父、时任丞相的比干之子。比干忠心辅佐、精忠进谏,纣王不听,反剖其心,他的夫人陈氏已身怀六甲,逃难至长林而生下男婴,取名坚,字长思。周武王救了他们母子,还将被纣王诛杀的比干改葬,又因坚居长林而生,遂赐以林姓……林姓后裔感激周武王的大恩,又希望他们的后代“文武并举”,就修建周王庙,供奉周文王周武王,并通过每年一度的“周王庙会”的形式来祭祀,让林姓后代永远铭记周王的恩德。这种“知恩图报”的善举在当今“人格萎缩、道德滑坡”的现实中尤其值得提倡并发扬光大。值得庆幸的是终止五十多年的“周王庙会”业已恢复,2007年《周王庙会》被列入黄山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12月,周王庙会的“周王巡游降福民俗活动”表演在全区经济观摩会上被评为“最佳观摩点”,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我们衷心祝愿这种蕴含感恩美德的“周王庙会”永远传承下去。
环顾郭村四周的山峰,就是一次美的享受,你看:数座千米以上的高峰矗立于南,有峰名的是:三府尖(1220米)、雾霾尖(1161米)、青山(1129米)、狐狸尖(1004米)。“三府尖者,因峰顶可望宁国、徽州、池州三府之地界而名之也”。雾霾尖似笔,堪画不堪书;巧的是其前面有一峰耸起,顶分三岔,形似笔架,名为笔架山。有笔有架,文气顿生。这也许就是明代巡抚彭礼看出此地风水可聚文气,因而建议将三府会馆、书院设在郭村的真正原因吧?东西北三方的山较低,海拔在400米上下,相对田野高差约150米左右,
精彩读书阁。东部为来龙山,
华闻读书阁;北向是桃岭,原来的周王庙就在岭下一个奇妙的山岗上;西边为南北走向的西山,山顶上的西山塔夜晚的“天灯”是以前郭村一道独特的夜景。那条清澈见底的杨梅溪,发源于郭村盆地南部的一条神秘山谷,水从&ldquo,
铭华读书阁;狮象把门”的山口流出,偎依在西山脚下,再蜿蜒之北向太平湖流去。那条三千多米长的石砌干渠从&ldquo,
广济读书阁;狮象把门”的水磨坝处引水,自流灌溉着盆地中部的千亩良田。在水渠旁建有数个水碓、水碾的磨坊,以方便村民碾谷磨粉,这种绿色无污染的加工模式——在提倡低碳经济、走向生态文明的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郭村地势呈一个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四公里的近似长方形盆地。在郭村四景(东有鸳鸯二鸟,南有狮象把门,西有天井明堂,北有东西二湖)之一的“天井明堂”可以遥观黄山光明顶等西部诸峰。谷城四周青山拥翠,村里炊烟袅袅,天上白鹭翩跹,
修身读书阁,好一派世外桃源风光,使人流连忘返。难怪明代诗人程树本路过郭村,情不自禁用“碧天云净万峰低,纵目东园秋色迷。红楼满庭风飒飒,黄花遍地草萋萋。暮烟横镇山俱断,鸿雁远飞霞与齐。日落波光相映发,游人如在武陵溪”这首七言绝句来赞美之。明代郡守、曾任太平县令的蒋忠重游郭村后,感慨万分,在《谷村有述》中写道:“我欲寻仙迹,村居趣转嘉。瓦盆盛腊酒,茅屋煮春茶。翠滴松杉杪,清分蕨笋芽。相逢无别话,只有种桑麻”。
郭村是太平林姓的聚居地。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太平郭村林姓原籍福建省莆田县,迁居江西婺源,南宋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8年)安抚使林椿年公为躲避战乱,由婺源迁往郭村定居,繁衍生息,墓葬县西九十里,
精彩读书阁,杨梅林蟠龙形,系郭村林姓始祖。”现在郭村的方言还与福建省莆田县林氏村落一模一样,
孔子读书阁。
据考证,早在唐朝郭村一带就有不成格局的零星小村落,自林姓始祖椿年公定居郭村后,着手了郭村村庄的总体规划,将穿村而过的石板古道(府级干道)规划为典型的十字交叉型;强调了村庄的整体布局,可能还进行了规模不小的拆迁并村工作。
林氏中心村落谷城安置在盆地东部的山谷中,虽仅有一村之建制,但村庄却以桥阁坦广场为中心向东南西北方向建有四条街,设有东西南北四个进出口,素有东南西北四门之称,
树海读书阁,威仪如有城郭;而石板古道的十字交叉口安排在盆地西部西山脚下的杨梅溪河畔,还在盆地南北的山口处建有两个辅助村落——岩前寺和石壁下,既满足了客商打尖的需求,又避免了谷城街道的拥堵,还不影响郭村集市的繁荣——他们可以轻装到村中闹市去消遣、消费。
整个盆地四周都有石板古道、皆有人气,而中部是阡陌纵横、没有房屋的千亩大畈。纵观太平、皖南乃至全国,拥有一块千亩开阔地的盆地数不胜数,但村庄往往零星杂乱分布在盆地中间。而郭村的这种村落布局及村庄中心黄金地段建有一个街心大广场来沟通东西南北四条街,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古代“城乡一体化”的样板。现在都市中的街心休闲广场仿佛就是这种布局的传承,
树海读书阁,而这种村庄和道路总体格局对现代城市和“美好乡村”的规划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仅这两项创举使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郭村以桥阁坦——一个两千多平方米(中国古村落中最大的广场之一)的街心广场为中心辐射出的四条街分别是:
向东过横跨在恒河上的单拱石桥——会安桥(桥拱下的一块石头上刻有“皇明嘉靖”四字)就是东门街,主要经营茶庄、店铺;那条简直可与宏村的“牛肠水圳”相媲美、逶迤千米兼有浣洗和防火功能的古渠,从东门头“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四亩塘”开始,穿过街首的牌坊顺街而下,水流经过那座富丽堂皇“四甲祠”门前,注入了祠前一个游鱼如织、鸭鹅凫游的半月塘;东街头有一山洞名五谷洞,洞中供奉了一座木雕的用来祈雨的“大圣老爷”菩萨,洞深500多米,有一泓掬而可饮、潺潺流动的清泉,洞外还建有一座“五谷庙”——是林氏先民祭祀五谷神的场所。不远处有一座南宋绍兴13年(1143年)皇帝赐额的香城寺。
向南为南门街,街上有著名的三府会馆(俗名官厅)和铺舍(古时候的邮政)。
向西乃是西门街,有名的建筑是巍峨壮观的巡检司廨(俗称司官衙),官衙内有一古代刑具——巨大的石质木枷(震慑罪犯的古代法律的文物),具有一定考古价值;沿石板古道再向西500米便是宁国、徽州、池州三府石板官道交叉地(地名亦称为“十字路”)的十字路口,那一座免费供应茶水的“十字路亭”不知见证了多少“长亭送别”的感人画面;路口南、北一公里处是郭村林氏的两个辅助村落——岩前寺和石壁下。
向北跨过观音阁前架设在恒河上单块青石板桥(长六米多、宽一米五)即北门街,主要经营当铺、钱庄。北门街尽头有一棵五层楼高、径围四人难以合抱的“江南银杏王”,树西侧就是林氏宗祠——形制和布局与泾县新四军军部大礼堂陈氏宗祠相仿,巍峨壮观的宗祠已被拆毁,
树海读书阁,但从保存完好的:祠前的状元桥和宽阔的广场、光滑的石台阶、硕大的墙脚石、祠中的两棵粗壮高耸的柏树及那棵依旧茂盛年年飘香的木樨还能感触到它当年的雄姿。
可惜古三府会馆、巡检司廨早已倾圮,唯有古建筑观音阁(黄山区境内现存的唯一建于石桥之上的楼阁)基本保存完好,现修复已对外开放。这座经历了几百年风雨的观音阁是一不可多见的廊桥与佛阁完美结合的杰作,是谷城文化的地标建筑,据专家考证,江南罕见,全国少有,
树海读书阁。它就横跨在村正中的恒河上,其下是一座四米高六米长宽近八米的石拱桥,
精彩读书阁。观音阁造型别致,两旁有突出的风火墙;外看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其下部的功能是方便行人遮阳避雨歇息的廊桥;朝东的门楣上有“弦歌里”三字墨题——与太平古城墙的西门“弦歌门”相呼应。东面正中有一直径一米多的石砌圆窗,
树海读书阁,坐在阁中透窗就可观赏东升的朝阳、明月。观音阁内东侧有三块高二点五米宽一米的整块青石板制功德碑,依次是:林氏神(义)田碑记(顺治十七年,里人邑学生林邦华撰文)、榖(谷)城掏河碑记(乾隆玖年)、榖(谷)城重疏河记(乾隆五十五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西侧有木梯直达楼上,那里环境优雅,雕梁画栋,
爱看读书阁,正中的厢房供奉着“观音菩萨”和&ldquo,
金门读书阁;药王菩萨”,这里是先民们求子祈福祛病的场所。打开前方巨幅方格木窗,下面便是那村民喜庆聚会(周王庙会、元宵灯会等)的场地桥阁坦。这桥阁坦两面环水,面积有两千多平方米,想那喜庆的日子,这里定是热闹非凡。
这个村落最鼎盛时期在清朝中叶,有千灶万丁之称,这里有七十二条巷、三十六眼井、八座石拱桥,商铺鳞次栉比,酒肆茶馆林立。郭村民风淳朴,重视公共事业,成立了“河埂众”和“社众”等公益组织。林氏村民集资购买义田(即神田)四十余亩成立治水组织&ldquo,
孔子读书阁;河埂众”,其田租收入用于兴修水利工程;通过林姓在外做官、经商者捐资及广大村民募集等多种方式筹措款项成立“社众”用于办学,林姓子弟读书只交极少的书本费,其余均由社众负担,对外出求学者亦给予资助,用这方式推动了乡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这种助学模式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从此郭村私塾众多,学风日盛。从明代侍御窦承芳游郭村写的《寓谷村与林伏兴》古诗中可以“触摸&rdquo,
孔子读书阁;到那时的景况:“西番到此山家宿,最喜山家景非俗。门前挺挺数株松,窗处萧萧几竿竹。儿孙读书诗礼闻,童仆种田衣食足,
树海读书阁。老妇大阿安乐多,笑我宦途空碌碌。”因此林氏适龄儿童大多学文习武,人才辈出,文举武举贡生(恩贡)者层出不穷,有一定影响的如下:林湜,南宋绍兴乙丑进士仕监察御史大夫;林万,
树海读书阁,明嘉靖十四年仕山东训导;林大台,明崇祯庚辰以武甲仕金山(江苏)参将;林翘,清康熙丙午进士仕平和知县;林有兰,清康熙十五年恩贡。
郭村的街道和小巷都由青石板铺就,环村的石板古道,还有村落中心两千多平方米青石板铺成的桥阁坦;完备的石砌地下地上排水管渠,那恒河两边一米厚、四米多高、三千多米长的石砌河埂和两千多米杨梅溪石砌河磅——简直就是一道道挡水的长城;那气势恢宏的林氏宗祠和造型各异的十个支祠、美轮美奂的东园秋色、西山古塔……特别是整个村落公共设施的成龙配套,这些耗费巨资、布局严谨、规模浩大的基建工程使你不能相信它就建在皖南腹地的一个小盆地中。我亦带着这些疑问查找资料,终于在清嘉庆《太平县志》上找到了答案:明洪武年间太平知县李简以为郭村前当徽州之冲,建议移宏潭(原隶属太平县)的巡检司廨于郭村;明弘治六年(1493年)巡抚彭礼檄宁国、徽州、池州三府在郭村建三府会馆,并开办公办书院、公助私塾;明万历五年(1577年)太平知县张庭榜完成了巡检司廨移于郭村的工作,清雍正年间巡检司廨被山洪冲毁,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曹梦鹤重建司廨于郭村之南的坎头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mdash,
树海读书阁;—是集三府之财力来营建这些基础设施的!想当年巡检司廨的官员在这里办差,县府官员在这里往返,三府的莘莘学子在此苦读,这里官商云集,市场繁荣,丝竹悠扬,歌舞升平。有诗为证:“深绿隐樵路,柴门向水声。野鼯穿稻稳,岑雉掠花平。米色分勤惰,禽言辨雨晴。老农欣系马,鸡犬不相惊。”(清代诗人陈慕《弦歌乡题回家》)
翻看唐朝的太平县地图,郭村东、西方向分别是贤川岭隘口、佘岭隘口,
金门读书阁,北5公里有桃岭关,南15公里是徽、宁两府界地海拔800多米的羊栈岭雄关,在距郭村约十公里的南、西、北的石板古道上设置有油竹汛、河口汛、桃坑汛(汛,古代的军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军事检查站,驻有士兵),因而可以说郭村又是太平县的军事中心,是太平县西部的军事重镇。在动乱年代,这里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灾难。这里走过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李秀成、国民政府的北伐军、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党78师468团驻防郭村,在来龙山上建“中山公园”(东门组一农户家中的石板象棋盘上“特468团特务连建1935.5”字样证实了此事),
树海读书阁。
郭村村庄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八月史书上记载的那场“郭村争夺战”——太平军猛将杨辅清率上万军队由黟县、祁门边境翻羊栈岭,猛攻清军据点郭村,将谷城围困了数昼夜,清军粮草断绝,只得杀出一条血路拼死突围,双方短兵相接,伤亡惨重,清军五个营近3000人的兵力全部被消灭,最后仅有清军副将罗勉农等极少数人逃离……郭村村庄因此近四分之三遭焚毁,村民十减其九,元气大伤。战斗留下的“营盘岗、弹子丘”等地名如今还引起人们对往事的怀想。志书上&ldquo,
爱看读书阁;元帅李诚墓在弦歌乡墓田坞”也印证了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剧烈的战事。郭村的兴衰真是印证了那句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今天,郭村现有明清古民宅130多幢,品质尚好30幢,
华闻读书阁,虽单体精品不多,但整体明清风貌依旧、古韵十足,尤其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黄山区文化部门经过调研论证,得到了黄山区决策层的认可,取得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终于将郭村古村落保护工程挤入黄山市“百村千幢”十大重点工程之列,2011年9月破土动工,谷城古民居改造项目已投入资金750多万元,谷城还将建设旅游商店、手工艺展示坊、环村观光步道等设施,修复贤川岭古石板道,在桥阁坦重建古戏台,将来还要引进麦饭石、石英石、纸伞、剪纸、竹拼、糕点、茶叶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恢复铁匠铺、棉花店、纸扎店、糕饼坊、木油榨、石雕铺,展示当地民间绝活。
郭村旅游形象定位为:黄山谷城农庄生态博物馆,打造成“太黟古道第一村”的历史名片,使其成为黄山西大门特色旅游驿站。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郭村这块古代“城乡一体化”的“活化石”必能成为中国“美好乡村”建设的新样板。
相关的主题文章:
萍聚_2 十七、基因 我们的爱情_1 泛雅林都 浮世的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