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
【编者按】:《建国大业》以其隆重的姿态上演,瞬间得到了广大影迷的热捧,
爱看读书阁。《建国大业》在
祖国六十华诞出场,也决定了他将长久不衰。再加之《建国大业》的明星阵容几乎是航空母舰级的,
网友把这部巨作称为“史上最牛献礼片”,是
中国电影人对共和国诞辰的一次集体献礼。在大家的赞益声中,也观看了《建国大业》,从而有了自己的《建国大业》
观后感,
精彩读书阁。
9月12日夜,我在上海大光明
电影院观看了首映的、翘首以盼、一票难求的
国庆60
周年献礼大片《建国大业》。
电影放映前举行了见面会。导演黄建新周恩来、邓颖超、宋美龄的扮演者与观众见了面;赶不及参加映前见面会的导演韩三平也放映结束后与观众见面互动,征求观众意见。现将
观后感一吐为快。
《建国大业》是国产最牛的献礼大片。究竟“牛”在何处?且听在下道来。
一是影片主题牛。《建国大业》以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国体为主题,主题重大,集中、突出,类似反映建国题材的影片较之只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
二是主创阵容牛。《建国大业》云集了170多位华语影坛一线明星。明星众多令导演在后期制作中十分为难“由于参演的明星太多了,有些人的戏份会被删除,可我们真是下不了手。”众多大牌明星难导演为难的同时,多至8位执行导演也有时令众明星无所适从人。
三是剧情牛: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
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
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
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反映了
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
四是表现手法牛。《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
电影蒙太奇手法将重大
历史事件进行宏观和微观间切换,增强了影片的
历史真实感和内容上的厚实感。同时,还用虚实相映的手法表述
历史事件,省去了大量篇幅,
树海读书阁,又达到再现
历史的目的。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
孔子读书阁,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为民主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
树海读书阁。如展示了敌机轰炸西柏坡x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
历史真实感。
--------------------------------------------------------------------------------
(一)
休息,刚好遇上了州委宣传部、州政协和
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建国大业》首映式,
文化系统通知要求职工积极参加,参加了仪式并观看了
电影。视觉效果很振撼,明星大腕大检阅式的耀眼出场,我感觉主旋律的商业化、娱乐化其实是
电影发展的一大进步,联想到韩三平早年对
中国电影事业力挽狂澜的艰辛,更觉影片的宏伟大气。
回家后还是依习惯看了网上很多评论,总体评价很高。不过我记得最近看过的一篇
文章,大意是共产党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如今许多影视
作品塑造的
英雄给很多人一种
印象,共产党大都是些没
文化,被地主老财逼迫无路可走,才入伍参加革命的土包子,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1949年前,全国大约30%的人才在共产党队伍里,60%的人同情共产党,只有不到10%的人才反对中共,所以五星红旗才得以在神州
大地飘扬,我不知道这组数据来源可靠性,但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共产党阵营,这也是政治协商制度诞生的首要前提和重要保证。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国民党,派系纷争内耗,一党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蒋经国、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
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的场景设计和叙事角度有大有小,最
喜欢两个场景:一是北平机场,万人喜迎毛泽东和老红军战士的声嘶力竭的场面,令现场观众百感交集,不禁涌动起对建立共和国的无数先辈的敬仰
情怀。二是蒋经国前往上海督导经济,直面谴责孔家才是让党国身处危难的蛀虫,回到南京时
父亲蒋介石却对他说“不反亡国,反则亡党”的言语,一番时局的忠告带走了经国的锐气,这或许是对多年之后的台湾主政人物的一种性格铺垫和诠释吧。据说蒋经国在深刻反思败走台岛的教训,启动肃贪和党建转型改革,呕心沥血、励精图治的将台湾带上“亚洲四小龙”的地位,亲手实现了政治解严(将台湾带入民主
时代),集其大成的功业在他之后的新台湾,未见在政治境界及领导效能上超越蒋经国的新典范。蒋经国“与时推移的改善及修正的性格”,注定这位奇迹经济的缔造者最终心力憔悴呕血而亡的悲怆宿命。因此我认为,影片中陈坤的扮相与我心目中的蒋经国最为吻合。
片中对征集到国旗、国歌
作品的选用过程,犹如生动的教学片,更让人增长了不少知识.
(二)
观看《建国大业》的过程,就是数明星脸的过程,意犹未尽,高潮迭起。不得不说,对于一部标上“主旋律”标签的
电影来说,明星战术真是让演员观众皆大欢喜的法宝,即使平时让人崩溃的开会情节,也因为群星璀璨而兴趣盎然,女代表
宁静、章子怡为什么坚持推荐五星红旗并不重要,“摄影师”郭德纲站在远处使劲抖红绸抢镜才是观众看
电影时的HIGH点。
虽然因为众多导演明星的卖力出演,《建国大业》惊鸿一瞥般塑造了冯玉祥、毛人凤、杜月笙等许多人物形象,也用醉酒高歌、摔杯怒骂等形式试图拓展对我党革命领袖的人物塑造。但仅就
艺术表现力来说,我和几个一起看
电影的
朋友观点是,《建国大业》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是蒋介石父子,张国立对蒋介石张弛有度的表演证明他不只是电视皇帝,而陈坤则完全可以说是《建国大业》里的一个惊喜,他以往角色挥之不去的阴柔转化成了空有热血、片中壮志难酬的压抑,父子两人在凉阶并肩而坐的镜头让人不胜唏嘘。
在人才济济的《建国大业》里,能给人留下深刻
印象的那有限几个人,陈坤绝对算得上其中一个。换一个思路,就人物塑造而言,蒋经国被塑造的可信度也是前无古人的。起初宣布由陈坤来演蒋经国,也是不让人信服的,
华闻读书阁,形象差得太远。但是看过陈坤的表演之后,我宁愿相信,蒋经国就是陈坤这个“版本”的,就是陈坤的谈吐,陈坤的气质,陈坤的愤怒,和陈坤的
无奈。我老觉得,蒋经国每次出场都是卷着台风来的。他心里有个台风的中心,看似
宁静,其实蕴含的
力量很惊人。一旦爆发,那个力度不可想象。对蒋经国而言,这个台风的中心就是他的
理想主义。这是他毕生都在
追求的东西,但是却因为种种原因而力不从心。我个人对蒋经国这个人物是抱以同情心和感慨心的,我不知道他算不算
英雄,但他是一个有
理想、有抱负、有勇气、有热血,最终却非常悲情的人物。陈坤很有银幕魅力,一出场就很抓人。关于蒋经国的戏,最精彩的还是去上海“打老虎”的那几场,
金霏读书阁。当时的背景是上海经济状况混乱,很多有财势的人大量囤积紧缺物资,想借此发一笔国难财。蒋经国奉父之命去上海整顿经济,去时是力挽狂澜、势在必得。首先查抄了杜月笙的仓库,所以冯小刚扮演的黑帮老大杜月笙出场时,和蒋经国对峙的那场戏火药味很重。身为后辈的蒋经国虽然在杜月笙面前表现地较为深沉低调,但骨子里很硬很有气势,在杜月笙的逼视之下没有丝毫惧意。面对“老大”,内心里是要有
力量的,看着银幕上精彩的一瞬,你已经分不出这是蒋经国的
力量,还是陈坤的
力量。
从小到大看了太多太多的“领袖戏”,但是这一次,我的
眼睛亮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平素高高在上的领袖们,这回充满了人情味,近的就在你我身边。
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早已被观众认可,但这次着力展现的,不是主席的雄才伟略,而是人物的内心
情感。唐国强的表演比以往要放松,我个人认为也更好看。政治局开会的时候,毛泽东把蜡烛吹灭了,摸着黑继续开会,他说,留下半支蜡烛晚上还要写东西呢;七届二次会议的时候,各位领导从拐角处依次走进会场,每个人的表情都很有看头,这种细节都很好看。
刘劲扮演的周总理,给我们一个全新的
印象。有一场戏,当总理得知我方没能保护好受邀参加政协会议的冯玉祥将军,平时一向亲和儒雅的总理终于大发脾气,痛骂手下“都是猪脑袋”。总理的确生气,但我个人认为,他这么做还有一个“心机”,先把下属狠批一顿,毛主席反倒不会再发怒了,目的还是为了保护下属。
最让人
印象深刻的场景是淮海战役胜利后的那个晚上,
金霏读书阁,大局已定,
铭华读书阁,中央四位领导人终于可以安心地大醉一场。他们高兴得边喝酒边高唱《国际歌》,平素领袖人物的固有形象全被打破了。毛泽东喝醉了,嘴角挂着
微笑歪倒在一边;周恩来充满
激情地挥舞双臂做指挥状,完全不是平时总理的样子;刘少奇和朱德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也
感动的跟着掉下
眼泪。
其实任何戏剧,最后刻画的都是人,你触摸到这个人的心,
作品基本就
成功了。
历史又何尝不是?历朝历代的推进更替,人心始终是成败的关键。《建国大业》中,共产党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不管有多少的因素在里面,最关键的还是民心所向。《建国大业》最终有多少票房,最终还是取决于观众的心。
最后,我想说《建国大业》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大片~
(三)
之前早就因使用明星众多而被各媒体炒作的沸沸洋洋的
国庆贺礼大片《建国大业》,九月十六日终于跟广大观众见面了。在第一
时间,我观看了该片。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
树海读书阁,集中反应了自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
历史画卷。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共产党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
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共产党一边,
中国的
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政党,要开创
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体制国家,把一切能够团结的爱国民主
力量都争取到自己身边来,是需要无比宽阔的胸襟的。而该片,就在这方面费尽了大量的笔墨,战争,在这部片子里,似乎成为了建国大业前提下的一张张背景图片了。
题材够新,角度也很客观,把国共两党作为平行发展的两条主线贯串首尾。当中既有共产党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也有国民党江河日下、不甘失败,彼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真实展现。
然而,这部影片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首先是剧本的粗糙。作为一剧之本,可以看得出,剧
作者试图在两个多小时的
时间里,集中将五年间的大大小小事件做一全面而详尽地描述,终因功力不够,而显得结构凌乱、内容庞杂,头绪错综复杂,人物刻画不是很到位。
其次是导演的问题。这是一部
国庆献礼片,担纲导演的是好像从来没有独立导过
电影的、负责
电影事业的高级官员,为了保险起见,又拉了另外一位导演过很多片子的导演。但对于一个剧本先天不足的影片,导演再有号召力,也无济于事。尽管场面做得很大,气势上很雄伟,但描写战争无非就是行军、长镜头、多弄几处炸点,动不动就是航拍,电脑三维动画,虽是群星云集,但仍旧掩盖不住影片的整体苍白。
第三个要说的是摄影问题。片中出现众多开会的大场面,这是一般导演最为头疼的,因为场景单调不容易调度。而本片的导演及摄影师或许为了照顾众多明星的档期,根本就没考虑拍得再细些,几乎都是全景、中景等几组镜头,场面有了,但效果上就显得雷同了。
第四个要说的是剪辑的问题。可能还是因为剧本的原因,内容上的凌乱表现在剪辑上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太跳跃的手法有点模仿美国大片的意思,以对白或
音乐的先入作为场景转换的套路,也显得有些老套了。黑白与彩色色调之间的转换也都过时很久了。
最后来说说演员的问题。这部
电影据说集中了目前
中国两岸四地大小176位明星加盟出演,不敢说绝后,肯定是空前了。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跟他在其他很多部片子扮演的毛泽东都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无论举手头足,还是一颦一笑,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倒是看出演员的努力,一直在
追求一种神似,有意让自己向角色上去靠;值得肯定的是陈坤扮演的蒋经国,无论台词、形体、内心活动,都演绎的恰到好处;至于刘劲扮演的周恩来,王伍福扮演的朱德,都只是完成了又一次特型演员的拍片作业;而象李连杰、陈凯歌、冯晓刚、陈道明、姜文、孙红雷、陈红、尤勇、刘德华、成龙、章子怡、赵薇等等一干明星,更象是各自的小品表演,组合在一起,毫无光彩可言。每一个闪闪放光的明星在各自的影片里都能大放异彩,集中在一个锅里煮,就有点象东北大菜--乱炖了。
总之,这部片子作为主旋律的
国庆大片,看了也就看了,不看也不是个损失。它没有早年间《开国大典》拍得精致,当然,想看明星们是如何在一部影片里集中露下小脸的,看看也挺有意思。
--------------------------------------------------------------------------------
《建国大业》
观后感:
国庆献礼影片《建国大业》公映后,就一直想着先睹为快。这个周末总算成行,虽说是23:00的夜场,但看
电影的人依然不少,有成双成对的年轻情侣,也有五十开外六十花甲的
老人。
电影开始后,就听到影院的年轻情侣们开始窃窃私语,这个是谁演的,那个是谁演的,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这个演员怎么还没出来。忽高忽低的悄悄话从开场至散场而不绝。
毕竟影片中有我们太多熟知的明星了,年轻人边看看
电影,边亲亲我我,边数数“
星星”未尝不可,不失为一幅很和谐的图景,也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所要
追求的
生活目标之一。
但我就在
思考,这样一部主旋律
电影,有没有必要发动170多位明星来捧场。明星在零片酬的情况下出场,这本身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
精神。影片聚集无数耀眼的明星,既是新
中国成立60年来
电影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展示,而且也对于提升影片的影响力和商业
价值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这部影片多明星并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度,超过了度,就另当别论了。
两个小时的影片里闪过的是170多位明星,恐怕会把观众的注意力牵引到明星的脸谱上,而稀释了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主旨:建国的艰辛、人民的伟大。不仅放影现场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而且从平时大家的议论和媒体的宣传也可知晓。有说,一定去看看《建国大业》,看谁到底演得像不像,看到底有多少明星。
电影海报和我们的各类媒体为影片造势之时也是不惜笔墨数
星星、评
星星。如此一来,影片的内核就被漠视了。
这,应该不是
电影制作方所愿意看到的。当然作为国有企业的中影公司毕竟是一家
追求商业利益的
电影企业,票房还是第一位的。最近就有《建国大业》票房的好消息不断:一天半收获票房4500万,不逊于《变形金刚2》《哈利·波特6》等进口大片,是近年来成绩最好的国产
电影。各地票房捷报频传,首周末票房预计过亿,片方已瞄准《建国大业》的最终票房为4.5亿元。
火爆场面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怀着激动的
心情去了解那段逝去的
历史、去接受爱国主义
教育的,只知道有很多人在掰着指头“数
星星”,在盯着俊男靓女的演员。。。 我们主要还是为
历史而再现,为我们伟大的
祖国在回首过去的
岁月。《建国大业》
观后感也仅仅是我们对影片的看法,而真正打动的还是那重现的过去。
相关的主题文章:
垓下小考(修订稿) 只是寂寞了 又一年飘雪的日子 《泉州刺桐花赋》并序 骗老年人的钱你就忍心吗